谢传忠很满意大家的表现,他笑吟吟地站着,满足了一会儿虚荣心,这才清咳一声道:“诸位高朋,这位……就是辅国公!”
众人这才清醒过来,一个个慌忙离席,鞠躬行礼,七嘴八舌地地道:“草民见过辅国公爷!”
“免礼,免礼,大家都是传忠的朋友,不要客气!”
夏浔笑吟吟地道:“大家安静,请听我说!”
一语方了,大厅中登时鸦雀无声,夏浔道:“诸位,今日叫传忠请大家来,是因为本国公有一件要事,要拜托大家帮忙!”
夏浔走前几步,说道:“本国公如今奉旨经略辽东,想必大家也有耳闻。辽东,乃我中国固有之领土,可是现在呢,朝鲜遣使见驾,声称鸭绿江、图们江以西大片领土,乃是他们的国土,那片领土上的百姓,也应归他们所有。甚至还说,他们朝鲜大王的祖坟还在我辽东境内呢,换言之,整个辽东,都该是他们的地盘!”
夏浔一句话,堂上众人登时炸了窝。
这些平头百姓,别看身不居高位,也享用不到民脂民膏,但是他们的民族感情简单而无私,朴素而直接,我们的就是我们的,哪怕那块地方丢了,根本不干他屁事,可他比那些身在其位应负其责的官员更加义愤填膺,一听有人花言巧语地来抢自己国家东西,他们立即气炸了肺,登时叫骂起来。
“这些狗娘养的,揍他丫的!”
“无耻之尤!国公爷,鞑靼人那般凶猛,都不是您的对手,区区朝鲜算个屁呀,他们不服,打到他服!”
“国公爷……”
夏浔双手向下按了按,说道:“大家安静!我大明,天朝上国,朝鲜是我大明属国,打是不成的,皇帝陛下要以理服人,可是如今官府翻遍辽金《地理志》……大家也知道,辽金两朝虽然习了些我中原文化,可文教方面一直差得很,《地理志》简单潦草,对朝鲜所提地区及其当时部众的管辖治理,完全没有记载。
朝鲜就逮着这个理儿啦,声称这些地方原本就不是中国领土,而是蒙元以武力从他们手里强夺了去,如今我大明驱逐鞑虏,代之天下,作为礼仪之邦、上朝天国,应该把从强盗手里帮他们抢回来的土地,还给他们。
诸位,朝鲜不足为惧,对他这无理要求,咱们要想轰他们走,容易!皇上只一句话,他们就得乖乖走人,借他个胆子也不敢挑刺儿。可是,皇上不能这么做,人家不是带兵来的,而是跟咱们讲理来的。
这辽东,以前到底是谁的地方,咱们得拿出证据,叫他们心服口服,不然,你就算把他们赶走,赶得走他们的人,也堵不住他们的嘴,他们到处哭诉咱们大明欺负人,那不是丢皇上的脸面么?”
堂上众人闻言都安静下来,夏浔道:“各位都是学识渊博的人,尤其精于历史、地理、人文变迁。所以,本国公想请大家帮这个忙!”
谢传忠一旁插嘴道:“各位放心,这薪酬之资,断不会少了大家的!”
众人纷纷道:“谢员外客气了,这事儿没说的,这是帮咱们大明,帮咱们自己,我们头拱地,也得找出真凭实据,叫他们灰溜溜的滚蛋!”
夏浔笑了笑,说道:“各位以前都是帮人寻宗望祖的,今儿个,大家就费费心,教训教训那些乱认祖宗的人,省得他们整天老惦记别人的地方!拜托了!”
第620章 一边挖坑一边埋
夏浔去而复返,朱棣当晚从保定回来,看到他时也颇为惊讶,及至听夏浔说明缘由,朱棣颇为感动,问清辽东诸事处置妥当,暂不回去也无碍大局后,便允许他留了下来。夏浔提出,要以个人名义向北京当地士绅求助,寻找相关证据,也得到了朱棣的默许。
不过在朱棣的本意里面,还是希望经由官方来解决这场争端。可是,郑和快马赶到淮西,先是因为去的是陈寿好友的旧居,所以扑了个空,再询问左右邻居,一路打听着找到他那好友家,陈寿的消息已经到了,那户姓李的人家只说这孤本早已遗失,郑和也无可奈何,只得打马又回了北京。
在此期间,陈寿所找的那些好友,也是无计可施。他们有些确实并不精通这方面的知识,有些并非全然无知,但是他们都是成名人士,不是在地方上做官,就是地方上的名士,正如黄真劝夏浔的那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如果主动请缨跑来与朝鲜使节辩论,结果却输了,这千古骂名不就由白己来背了么?那是何苦来哉。
这些人有身份有地位,也就愈加地爱惜羽毛,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行为准则,这些位君子们都很明智地选择了远离危墙。
陈寿没有请来强援,大失所望。郑和把消息送回之事朱棣也大失所望。此事别无他法,只得让夏浔请出那些无人听闻过的所谓北京名士了。
朱棣使人去召朝鲜户曹判书刘宋耕来,对他说,我朝有几位地方名士,对朝鲜使节所言大有异议,着令他们君前辩论,若是刘宋耕所言有理,驳得倒北京名士,鸭绿江、图们江以东所指定的领土和人口,自然划归朝鲜所有,若是不然,还叫他好生回去,传诏朝鲜国王,此后少生事端。
此前大明君臣的窘境,刘宋耕也察觉到了一些,现在官方人员没有办法,弄出一堆甚么北京名士,老夫有备而来,他们便能辩倒我么?
刘宋耕信心十足,立即抖擞精神,撸胳膊挽袖子直奔行宫。
夏浔已经把人带到了,在他拜托的诸人中,大家好一番考证,最后集中汇总,请出了四个人为代表。
他们赶到行宫之前,夏浔已经了解了一下他们掌握的资料,并且进行了一番筛选。
比如一个叫华粱的夫子,见了夏浔,捻着长须,慢条斯理地道:“相传,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太昊大帝龙身人首……”
夏浔马上把他PASS了过去,很客气地对他说:“老先生,伏羲大帝乃上古人物,人当有其人,只是年代过于久远,遗传事迹多已蒙上了神话色彩,许多东西难有确凿可信之凭据,一旦提出,反而易受诘问,这就不要说了吧!”
华老夫子讪讪退下,又蹦出个叫曾听的老先生,老先生微眯凤目,手抚长髯,赤红脸庞如关公在世,往那儿昂然一立,脚下不丁不八,高声说道:“话说当年,周穆王驭八龙之骏:一名绝地,足不践土;二名翻羽,行越飞禽;三名奔宵,夜行万里;四名超影,逐日而行……”
夏浔听得呆了,心中只道:“这位曾老先生莫非以前是说书的?”
不用问,这人也被PASS了,最后被他去芜荐菁,带到御前四人,分别叫做李夜天、吴擎宇、王译、阎超,这四人所言,还是有些道理的,似可作为凭据,夏浔便要他们精心准备一番,尽可能地带齐了证据,赶到行宫来见皇帝。
这些人平时高谈阔论、装神弄鬼的,好像天王老子第一他第二似的,在夏浔面前时神态也还显得从容,不料一旦见了真龙天子,一个个唬得脸也白了,唇也青了,两条腿直打摆子。夏浔一瞧他们这副德性,如何与人理论?
后来还是朱棣善解人意,移驾东暖阁,自己坐到内阁,撤了十扇屏的仕女扑蝶的屏风,在内外之间放下一道珠帘,这四位民间考据专家看不见皇上的样儿,这才渐渐从容下来。
听到那刘宋耕刘判书到了,一瞧这四人模样,便起了轻蔑之意。尽管夏浔已经给他们换了袍服,可那底气是装不出来的,刘宋耕一瞧,就有些瞧他们不起。刘宋耕轻蔑地横了他们一眼,向帘内的朱棣大礼参拜道:“小臣刘宋耕,见过圣天子!”
朱棣咳嗽一声,对刘宋耕道:“前番,卿所言辽东之事,府藏辽金典籍之中,确无记载,陈参政记起他有一位好友,家中藏有一本金朝《地理志》,上面记载还有些详细,可惜,因为那户人家辗转搬迁,所藏孤本业已佚失……”
刘宋耕听到这里,微微一笑,他心知肚明,这不过是朱棣托辞而已,辽金两朝地理志,他已一字不漏地查阅过了,若不是心中有数,岂敢到大明来献丑,如今他倒看皇帝怎么说。
朱棣又咳一声,说道:“既无凭据,联自该依照前喏,将那些属地与其子民,封与朝鲜。
然则,有北京儒士数人,听闻此事,自有一番见解,朕体察下情,不可不问,便把他们唤了来,叫他们与你理论一番,若有道理,这地是不能分赐的;若无道理,朕再不拖延,必依前诺,下旨封赐。”
刘宋耕立即再叩头道:“小臣谢过皇上,小臣愿与北京诸位文坛名士,理论一番!”
刘宋耕爬起身来,睨了四人一眼,振声道:“刘某奏请圣天子,所提诸地、诸部,在辽金史籍中,并无相关记载,由此可以证明刘某所言,四位对此有何异议?”
四人对视一眼,李夜天便站出一步,故作不屑地道:“辽金蛮夷之国,习我中原文化不久,所谓辽金《地理志》,不过是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照葫芦画瓢做个样子的东西,漫说所载不详,纵然详细,也多有道听途说之内容,能当什么凭据?”
刘宋耕微微一惊,他本来给明臣画好了圈圈,这考据就限定在辽金两朝,那些书呆子便中了计,只想在这两朝记载中找出证据,怎么眼前这四个人却有点不循常理呢?
刘宋耕急急转着心思,说道:“若辽金两朝史籍尚不足为凭,难道还要考据契丹、匈奴、突厥之……”
他还没有说完,吴擎宇便大笑一声,打断他的话道:“一派胡言!”
随着进入辩论,四个人渐渐定下了心神,紧张的心情被他们想在皇帝面前有所表现的愿望所取代,四个究酸的表现欲上来,就开始渐渐进入状态了。
吴擎宇嗤笑道:“匈奴、突厥、契丹时候,他们还只是一些游牧部落,其首领曰可汗,以毡帐为宫室,居无定所,逐水草而徙,四处游牧,那时他们根本不是一个国家,更无文教之事,哪来得什么典籍文章?”
刘宋耕并不恼,微微一笑道:“哦?那么请问这位先生,你以为,可以从何处找到凭据?”
吴擎宇昂然道:“在我朝的《史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