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吏亦敬重司马光的为人,刚才司马光坦诚真挚的话语,使他不忍心再行抄查以打扰这位年老力衰的“朝臣典范”。他打开《超然台诗寄子瞻学士》一诗阅览:
使君仁智心,
济以忠义胆。
婴儿手自抚,
猛虎须可揽。
出牧为龚(遂)黄(霸),
廷议乃(王)陵(汲)黯。
万钟何所加,
(詹瓦)石何所减。
用此始优游,
当官免阿谄。
乡时守高密,
民安吏手敛。
乘闲为小台,
节物得周览。
狱吏再看苏轼的来诗《司马君实独乐图》
青山在屋上,
流水在屋下。
中有五亩园,
花竹秀而野。
先生独何事,
四海望陶冶。
儿童诵君实,
走卒知司马。
持此欲安日?
造物不我舍。
名声逐吾辈,
此病天所赭。
抚掌笑先生,
年来笑喑哑。
狱吏阅览完毕,心底暗暗一笑:司马光以汉代循吏龚遂、黄霸喻苏轼仁爱为民之心,以汉代良臣王陵、汲黯喻苏轼忠义不畏强权之胆,此乃友谊之音,亦可视为鼓励苏轼的罪行。苏轼誉司马光名满天下,儿童走卒皆知,已得黎庶之心,此乃今日实情,亦可视为盼望司马光复出的暗示。罪证在手,可以向御史中丞李定大人复命了。他推开老仆吕直,带着两个狱卒走出了弄水轩。
与此同时,朝廷盘根错节的人际蛛网颤动了。
官场谲秘诡诈的权力冲突爆发了。
民间善恶分明的志士仁人呐喊了。
活跃在朝廷内外的各种力量,随着“乌台诗案”的扩展和苏轼生命的垂危告急,掀起了一个震动京都的营救苏轼的浪潮,铺天盖地地向福宁宫冲击。
首先为营救苏轼生命而呐喊的,是京都游乐场所——瓦肆梅花棚的歌伎琵琶、胡琴、倩楚、丽玉等十个女子。她们以救济狱中的苏轼为名而举行义演,专场歌舞苏轼诗词。此举正合了文人墨客、街巷细民的心愿,反应强烈,场场爆满。丽玉并扮做苏轼模样,着学士宽袍博带,戴短檐高筒便帽出现于舞台,观众为之泣咽成声。紧接其后,瓦肆中的莲花棚、牡丹棚、桑家棚、杏花棚、余家棚都起而应和,特别是艺坛首领丁仙现和歌坛著名杖子头李奴哥、董姐哥、陈伴奴、凤眼奴的参加营救苏轼的义演,又引起了京都杂剧、说史、散乐、影戏各种游乐行当的响应,形成了京都处处歌吟苏轼诗词的局面。
苏辙从应天府急速上书皇帝赵顼,投案自罪,愿以自己的官职,替苏轼赎罪:
举家惊号,忧在不测。臣早失估恃,唯兄轼
一人,相依为命乞纳在身官职以赎兄轼,得免狱
为幸
宰相吴充也挺身而出,上呈奏表,为苏轼辩解。奏表中谏奏皇帝赵顼:
陛下效尧舜以仁治天下,还不能容忍一个
“恃才傲物”、“口无遮拦”的苏轼吗?
旧友、已复职的三司使章惇上呈奏表营救苏轼,并猛烈抨击监察御史舒亶欲使苏轼“家破人亡”的祸心。他直言劝谏:
苏轼领袖文坛,名著朝野,今投入监狱,臣
恐后世说陛下听谀言而恶讦直啊
同修起居注王安礼是去年从润州调回京都的,也上呈奏表为苏轼说情,力陈苏轼之不可杀:
自古大度之君。不以语言摘人。轼本以才自
奋,今一旦致于法,恐后世谓陛下不能容才,顾陛下
无庸竟其狱
被文章网连在内的致仕老臣范镇,也从许昌上呈奏表,不避嫌疑地提醒皇帝赵顼:
本朝未尝杀士大夫,今乃开端,则是杀士大
夫自陛下始,而后世子孙因而杀贤士大夫,必援陛下
以为例
同样被牵连的张方平,更表现出奋不顾身的激愤,从商丘遣其子张恕进京至闻鼓院上呈营救苏轼的奏表,言词激烈,其激愤之情跃于纸上:
传闻有使者追苏轼过南京,当属吏。臣不详
苏轼之所坐,而早识其为人,其文学实天下奇才,向
举制策高等,而犹碌碌无以异于流辈。陛下振拔,特
加眷奖,轼自谓见知明主,亦慨然有报上之心。但其
性资疏率,阙于审重,出位多言,以速尤悔。顷年以
来,闻轼屡有封章,特为陛下优容,四方闻之,莫不
感叹圣明宽大之德。今其得罪,必缘故态自夫子
删诗,取诸讽刺,以为言之者足以戒;故诗人之作,其
甚者以至指斥当世之事,语涉谤黩不恭,亦未闻见收
而下狱也。今轼但以文辞为罪,非大过恶,臣恐付之
狸牢,罪有不测,惟陛下圣度免其禁系,以全始终之
赐,虽重加谴滴,敢不甘心!
朝廷重臣和致仕的朝廷老臣反对罪炼苏轼一案的奏请和京都文人墨士、黎庶细民歌唱苏轼诗词浪潮的结合,形成了十多年来京都最大的一次社会震荡,逼迫皇帝赵顼不得不对“乌台诗案”重新考虑了。恰在此时,王安石从千里之外的江宁,也送来了一份拯救苏轼的“奏表”。
贬居江宁白下门外半山园的王安石,得悉苏轼因“诗赋文字”获罪被捕入狱的消息,已经是十月初了。他乍闻而大骇。
此时的王安石,正在“谁有锄耕不自操,可怜园地满蓬蒿”的清冷境遇中,苦熬着凄凉的晚年。他有着朝政失败者的愤懑,有着理想破灭者的悔恨,也有着一位学者“义理”追求受挫后的疑惑。在淤结于胸的痛苦的折磨中,他思索着“十年变法”轰轰烈烈开始、凄凄惨惨停歇的原委,思索着自己风风火火北上、窝窝囊囊南归的根由,思索着一个悲剧时代的谜底。难以解开的谜底使他对朝廷里现时的一切,都变得冷漠麻木了
两年前弟弟安国病亡和儿子王雱逝去的悲哀,仍在日夜不停地折磨着他,成了他迟暮生命中难以愈合的伤口。他不是惋惜弟弟安国和儿子王雱的短命,而是追悔“十年官场”的糊涂。他几乎每天都要去弟弟和儿子的墓地凭吊,抚摸着坟头上绿了又枯、枯了又绿的青草,咀嚼着“种瓜得豆”的悲哀,追悔着“轻信”和“不善识人”的血泪代价
病体恹恹的老妻,现时已常年卧床不起了,思念儿子的哀声音泪,日日不绝于耳。
现时,王安石正在“每怜今日长垂翅,却悔当年误剪翎”的心境中,撰写着他最后的一部著作《字说》,籍以寄托“眼中唯见北山云”的忧心、苦心、恋心和折翼难飞的伤心。
谁知苏轼被捕入狱的消息,如雷霆轰顶,一下子撼动了他凄苦欲死之心、是非分明之心和友谊相怜之心。他敏锐地意识到:文字狱兴,国家衰败之兆!朝政已步入歧途,朝廷将失去生机,“变法”即将最后毁灭啊!
他坐不住了。诗赋原是时代神韵之音,既非街头“贴示”,亦非棘署讼词,乃诗人、词家遇事触物之感,随兴而发,随思而鸣。若采其韵音,足以聪耳明目,以成盛世;若深文周纳,系之以狱,则箝塞天下之口。
苏子瞻口无遮拦,恃才傲物,长于以诗词论世,颂山川之美者有之,哀生民之苦者有之,狂想奇思者有之,愤懑怨恨者有之。做为诗人,无愧于时代;做为朝臣,却易见疑于君王。时代之不幸,命运之不幸,苏子瞻恰恰落在御史台执权者的手里,这些执权者恰恰又是一群精于刑律而疏于诗赋的人
李定、舒亶等人,都是自己提拔而上的,而且早想择苏轼诗词歌赋中的“哀怨愤懑”之作诉于刑律,不意今天果然炼罪成狱!
王安石一颗冷却了两年的心骤然沸动起来,他愤尸高呼:
“不能这样搞啊!不能堵塞天下人之口啊!为了积贫积弱的国家,为了一时糊涂的皇上,为了危在旦夕的子瞻,不能再沉默不语!”
王安石提笔展纸,为营救苏轼,写下了他贬居江宁两年来第一份奏表。并请“书场浪子”飞马送往京都
“乌台诗案”引起的京都震动、朝臣纷争和后宫沉默,两个多月来已使三十一岁的皇帝赵顼陷于慌乱和一筹莫展。十月二十二日深夜,这种震动和纷争,似乎都一齐涌进福宁殿御堂,等待着他最后的裁决。
赵顼坐在御案前,望着御案上堆积的各样“奏表”发呆。两年来,朝廷“强化皇权”的声势,使得皇后也依据朝制不再敢随意进入御堂陪伴他了,红莲宫烛烛光之下,只有他孤独无依的身影。
京都瓦肆歌伎们以救济义演为名营救苏轼的活动又掀起了新的高潮,特别是宫廷“教坊使”丁仙现和京都著名杖子头李奴哥、董姐哥、陈伴奴、凤眼奴的参与演出,使全城黎庶都在唱着苏轼的诗词。歌声是高大的宫墙挡不住的。听到这越来越多的歌声,赵顼感到刺耳、厌恶,但又不能堵人人的嘴巴。皇城司虽然已作了相应的防范准备,但今天勾当皇城司公事在上呈的“奏表”中却有“民心在苏轼一边”、“举措当慎之又慎”的谏言。看来皇城司的官员也染有这些歌声的影响了。民心真的在苏轼一边吗?
朝廷宰执大臣和二府、三司官员对此案的分歧和对立日益尖锐。副宰相同平章事王珪和知谏院张璪今天午后来到御堂,神情激昂,声称“苏轼所怀如此,顾可置之不诛乎?”主张对苏轼处之以极刑,以张刑律之威严,杀一儆百,威慑那些目无君王的臣子;可宰相吴充、枢密使冯京、三司使章惇今天午后也来到御堂,神情更为激昂,都在为苏轼辩解,认为“以诗赋文字成狱难服天下之心”。朝廷百官同情苏轼者居多,一些致仕老臣似乎都站在苏轼一边。两相对立,难以调和!章惇与苏轼交谊深厚,为朋友解脱,情理可知;吴充、冯京,为巩固权位,借苏轼一案谋私自卫,理亦可解;可朝廷百官为了什么呢?致仕老臣为了什么呢?难道也是为了私谊私利吗?两年来,朝廷所为,旨在“强化皇权”,到头来,连二府、三司、谏院、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