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里藏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字里藏医-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说到“焦”,就是火烧火燎般的急躁。《水浒传》里有一首诗:“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说的就是这种心情。所以说焦虑,就是一种急切、烦躁、火烧火燎地企盼、期待事情发生的心情。Anxiety来源于anxious,也就是热切的,渴望的,这和“焦虑”的中文意思是完全一致的。

人的思想是后天的产物,和自然规律有差距。自然之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心想事成的可能性不大,事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所以人的思想大多数是妄想、臆度、一厢情愿。不切实际的思虑,只能使人处在长久的焦躁的期待之中或期待的焦躁中。

有个相声叫做《扔靴子》,说的是一位老人一直等待楼上的房客扔下第二只靴子,以至于一夜没睡。老人的这种状态就是焦虑。焦虑的产生源于以前的思维定式,也就是说老人过去的经验使他形成了下意识的条件反射。听到房客上楼扔下第一只靴子以后,心理就开始期待第二只靴子落下的声音,这就是因思而远慕,慕而不得,期待越来越久远,也就形成了焦虑。

不必笑话这个老人,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有类似的焦虑。过年放炮,自己或者别人放二提脚的时候,听到“咚”的第一声以后,你是不是在内心期待着第二声的炮响?听到以后是不是心理很踏实?没有听到是不是心里是空落落的焦躁的感觉?

焦虑是急切地企盼将来发生的事情,这种心态也是早期心理情绪创伤形成的条件反射和放大,形成绝对的有因必有果的情绪习惯。为了避免焦虑的产生,我们应该检讨一下自己的思维定式和情绪习惯,特别是在儿童期形成的条件反射,避免非此即彼、因果必报等极端的思维方式,比如说“有志者事竟成”、“功夫不负苦心人”、“善有善报”等说教。有的需要时间,所谓的时候不到,有的还需要其他条件。当然最重要的是人应该多经历磨炼,经多见广了,也就知道一种原因会有多种结果,也就不会钻牛角尖,在一棵树上吊死了。

清人陈伯崖说,人到无求品自高。追究焦虑产生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内心欲火得不到满足,无法熄灭。最基本的欲火来自食欲和性欲。这两种最基本的欲望得不到满足的话,人的焦虑情绪就会以其他面目出现,搞得最后连患者本人都不知道自己是在期待什么。这种情况有的是因为条件所限,无法得到满足,有的是因为自己刻意压抑自己的真情实感,导致内心矛盾冲突不断加重,最终失控或者爆发,导致烦躁甚至狂躁。

另外的欲火来自于社会环境的鼓噪、煽动,就是所谓的名利、地位攀比竞争,使人陷入强迫、纷争之中不能自拔,总是在焦躁地期待身外之物。常言道:“成败在天,毁誉由人。”这些都是由不得自己的事情。而人如果苦心孤诣地指望由不得自己的事情,那就等同于自暴自弃了。所以《黄帝内经》反复告诫人们要恬淡、寡欲,要内求,自得其乐。所谓处之泰然,就是上冷下热,四肢、小肚子温暖,头脑冷静。而焦虑的人无一不是处之否然,上热下寒,头脑发热,心急火燎,欲火焚身,手脚、肚子冰凉。

现在临床上很多人会以焦虑为主诉来求诊,也有人被诊断为焦虑症而来寻求中医治疗。患者以中青年女性居多。初期症状有点儿类似中医的脏燥。《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症并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严重的焦虑会持续性或发作性出现莫名其妙的紧张和不安,甚至产生濒死感。患者担心自己会失去控制,可能突然昏倒或“发疯”。


焦 虑(2)



中医治疗应当首先分清是忧还是虑。大多数患者忧虑不分,而医生必须诊断明确,因为忧是虚寒,虑是虚火,忧和虑的中医治疗完全不同。对未来生活缺乏信心和乐趣,对周围环境不能清晰地感知和认识,思维变得简单和模糊,整天专注于自己的健康状态,担心疾病再度发作的,是忧。

根据中医身心相关的理论,焦虑患者的躯体、生理、精神症状表现为:心悸、心慌、胸闷、气短、心前区不适或疼痛,心跳和呼吸次数加快,全身疲乏,伴有失眠、早醒、梦魇等睡眠障碍,消化功能紊乱。大多数焦虑症病人还有手抖、手指震颤或麻木感、阵发性潮红或冷感、月经不调、性欲亢进、尿意频急、头昏、眩晕、晕厥等症状。很多患者常伴有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等症状。情绪激动,敏感,易激惹,经常无故地发怒,与家人争吵,对什么事情都看不惯,不满意,等等。

其次要查清患者是否有明确的标的。那个焦虑失眠的老人至少还知道自己在等靴子。临床上很多患者由于长期情欲不遂的积累,以至于到最后反而不知道自己为何而焦虑。这就需要耐心细致、剥茧抽丝般地帮助患者理清思路、梳理情绪。

物质决定意识,生理决定心理。中医治疗焦虑,定位在心神,诊断为虚火,病因为妄想。通过针刺、艾灸、服药、按摩等手段,可以解除其生理症状,进而有助于进一步改善心理状态。有的焦虑患者,解除了其生理症状以后,心理问题往往迎刃而解,不治而愈。当然,那些沉迷于功名利禄而不能自拔的人,也许中医治疗会缓解一时,但是价值观不改、生活态度不变的话,焦虑、躁狂还会复发,直至伤神殒命。所谓医生治病不治命,盖源于此。


烦 躁(1)! 



“烦”是会意字,从页(xiR),从火。“页”是人头,比如颈项,繁体字的“头”(頭)、“烦”(煩),都是用“页”作偏旁部首。头为诸阳之会,本身就热,加上火性炎上。“烦”的本义是发热、头疼。《说文》:“烦,热头痛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上火发烧,头疼脑热。

《灵枢·癫狂》说:“厥逆为病也,足暴清,胸若将裂,肠若将以刀切之,烦而不能食,脉大小皆涩。”意思是说,有的病人手脚冰凉,脚的颜色发青,但是胸满胀好像要裂开,肚子肝肠寸断,疼得好像被刀切。头疼发热吃不下饭,脉是涩滞不畅的。其中的烦就是头疼、发热的意思。临床上这种头胸发热,四肢冰凉的情况很多,中医称为上热下寒,或者热深厥亦深,是阴阳隔绝,痞塞不通的表现。

《素问·刺热篇》说:“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意思是说:“热邪传到心包和心的时候病人起初情绪低落,过几天出现高热,进而出现心痛的症状。头部发热疼痛,胸闷,老是干呕,脸色发红,但是没有汗出。”这里的烦也是指头脑发热。

由于脑为元神之府,火气上冲头,起初可以出现发热、头疼,久而久之就会影响人的情绪、情感、精神。后来,人们逐渐把让人为难、头疼的情绪也称为烦,但是前面大多加个“心”字,以区别于生理的烦。

《素问·脉要精微论篇》说:“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意思是说,脉管是血液的容器,脉象长,说明气是调和的,脉象短说明气塞不通,脉数跳得快,说明心中有热,脉象波幅很大,说明病情加重了。烦心是热扰心神,初期加快生理性的心率,进而影响情绪、情感、神明。

《灵枢·厥病》论“风痹死症”云:“风痹淫泺,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时如入汤中,股胫淫泺,烦心头痛。”意思是说,游走性的关节疼痛,老是不好,一会儿自觉双脚冰凉,像走在冰雪上,一会儿又觉得发热,像泡在热水里面,病情进一步发展到小腿和大腿,病人会出现心中烦热、头痛。

五行之中,心与心包属火,肾属水。人与天地相应,正常的状态应当心火下降,肾水蒸腾,就像天气下降为雨,地气上升为云,往复循环。这就是所谓的水火既济,天地交泰,也就是《易经》中的泰卦。如果人体产生郁结,就会导致上下隔绝不通。这些郁结有的是无形的邪气,有的是痰饮,有的是淤血,久而成患。郁结的部位一般都在任脉上,有的在咽喉,比如梅核气;有的在胸中,比如胸痹;有的在心下,比如虚痞、结胸;有的在脐周,比如水气病;有的在关元,比如奔豚。这会使火气不降反升,熏灼头脑,寒水无法蒸腾,凝滞于下,热者愈热,寒者愈寒。这就是《易经》中的“否”卦,中医称之为“痞”。

经脉郁结,导致心中有热,上攻于头,就是烦的内因。消散郁结,疏通经脉,就是治疗烦的方法,也就达到了成语“否极泰来”的目的。

烦的外因,一是由于暑热邪气外袭头脑,比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所言:“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意思是说:“由于中暑出汗,头上发烧,病人不停地喘气喝水,身体不动的时候却好说话,体温高得像烧着的火炭,通过发汗的方法就好了。”我在临床上一般用辛凉解表,针刺风池、大椎疏散热邪,缓解疼痛。

二是处事繁杂纷乱,搅闹心神。在古代“烦”与“繁”同音同义,经常通用。比如“小人不避其禁,故刑烦。”(《商君书·算地》)“世浊则礼烦。”(《吕氏春秋·音初》)“列五王之德,烦烦如繁诸乎。”(《大戴礼记·少间》)类似的词汇不胜枚举,比如“不厌其烦”、“要言不烦”、“麻烦”、“烦琐”,等等。《素问·生气通天论篇》:“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意思是说,过度频繁动用阳气,就会耗伤精血,到了夏天没有精血的滋养降温,就会导致人热昏过去。


烦 躁(2)



中医诊断经常要分清楚是邪气实还是正气虚。有的人外界事务过多,突破了心理承受极限,导致心中焦躁不宁、厌倦,这是外繁导致内烦,是邪气实,应当适当减少应酬、工作。通过服药清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