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44胡绳文集
量很小,没有能在反袁世凯斗争中起主导作用。
袁世凯死后,孙中山取消中华革命党,1919年10月重建中国国民党。
这个党虽然号称有许多党员,但成分庞杂,组织涣散,党员各行其是,直到1924年前这个党实际上处于瘫痪状态,提不出足以动员广大人民的政治主张。只是由于它有辛亥革命的历史业绩,其核心孙中山和他的少数同志坚持反对北洋军阀,谋求中国的进步,并且经几度挫折失败后,在广东勉强建立了一个与北方军阀政府对峙的政权。所以国民党这时仍不失为中国政治生活中有进步性的一个重要力量。
1923年,孙中山下决心接受苏联的援助,同新生的中国共产党合作,实行国民党的改组,这才使国民党有了新的生气。
1924年1月,举行有共产党人参加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此以前,从辛亥革命后的13年里,还从未举行过这样的大会。
孙中山于1925年3月逝世。
国共合作的局面暂时还保持着。因为有了国共合作,才有了两广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工农运动的兴起,才有了北伐战争,国民党才在全国人民中有了信誉与威望。当时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如果能够进行到底,取得胜利,中国将如何?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宣言中提出的纲领,主要是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打倒军阀,使农民有自己的土地。
实现这些纲领当然并不是使中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而是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纲领中还有“节制资本”
一项,就是说,中国将不像资本主义国家那样,让少数资本家垄断国民经济。但这也还不是实行社会主义。
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由于国民党右派的叛变半途而废。
65
胡绳文集54
1927年,国民党取得了全国政权。国民党是依靠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的成果,又是通过屠杀共产党人和其他革命分子而取得全国政权的。这里不讨论国民党当政22年的全部政绩,只来答复一个问题:国民党政权有没有使中国的民族工商业、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起来?回答只能是否定的。
试以国民党统治下的第一个十年(1927—1936)内的棉纺织工业情况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其所以说这十年,因为1937年全国进入抗日战争时期。其所以说棉纺织业,因为那时重工业根本谈不到(1933年钢产量只有3。
5万吨)
,而在轻工业中,棉纺织业历来最称发达。
1927年全国纱锭数量是367。
5万,1936年增到510。
3万。其中外国资本(绝大多数是日本的,有一小部分是英国的)在中国的工厂所拥有的纱锭数,由157。
5万增加到235。
6万,增加几乎达50%,在全国总数所占份额由42。
9%提高到46。
2%;中国商人的工厂拥有的纱锭数,从209。
9万增加到274。
6万,只增加31%,在全国总数中所占份额由57。
1%降到53。
8%。
布机的情况大致相同。
1927年总台数是2978。
1936年总台数是58439。其中外国资本的台数由16329增加到32936,增加一倍有余,在全国总数中所占份额由54。
8%提高到58。
1%;华商数由13459增加到2503,增加约90%,而在总数中所占份额由45。
2%降到41。
9%。
(以上数字见1948年出版的《银行周报三十周年纪念刊》,335——336页)
熟悉当时情况的人说:“我国棉纺业自民国二十一年
66
64胡绳文集
(1932年)
后,由于捐税繁重及花贵纱贱诸影响,深感无法支持。迄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下半年,59家华商纱厂,完全停工者达24厂,而减工者复有14厂。固不能以纱锭布机数量之增加为衡量该业兴衰之标准也。“
(同上,255页)
这就是说,实际情况比上述数字还要糟得多。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棉纺织业、民族资本是在衰落中挣扎,而兴旺起来的却是帝国主义在华的资本。
国民党政权不能解决中国摆脱帝国主义统治而独立的问题,它自己的生存就是靠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政权也不能实现全国的统一,它内部派系林立,各实力派互争雄长,甚至导致大规模的内战。国民党政权不但不能实现孙中山所主张的“耕者有其田”
,而且不能实行它自己提出过的“二五减租”
,因而封建的土地关系丝毫没有改变。
国民党政权不能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当然不能使中国资本主义化。国民党在掌握全国政权后,不仅背叛了国共合作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宗旨,也背叛了国民党的前身同盟会的主张。
在国民党开始取得全国政权时,中产阶级曾经指望它能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结果完全失望了。经过抗日战争和战后的时期,更加深了这种失望。
三
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成立时,只是几十个人的小党。
那
67
胡绳文集74
时共产党人曾把社会主义革命当作当前的任务。但不久他们就懂得,为求中国进步,革命必须从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做起。由于积极参加1925年到1927年的国民革命,共产党发展到近六万人。
1927年国民党的屠杀政策又使它大为缩小。
共产党人以大无畏的精神,主要在农村地区发动群众,实行土地改革,建立红军,建立根据地。共产党和国民党是在什么问题上发生分歧呢?当时的问题并不是中国要不要实行社会主义。
共产党的最终目的是实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但当时它所做的只是一件事,就是消灭封建土地关系。没有这种土地改革,就不可能有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不可能有下一步的社会主义。所以毛泽东说:“两党的争论,就其社会性质说来,实质上是在农村关系的问题上。”
(《论联合政府》)中国的民主革命的另一个根本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当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民族矛盾日益成为首要问题时,中国共产党主张停止内战,团结抗日,并且把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改为减租减息。这就促成了包括同意抗日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在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抗日战争,虽然经历了许多曲折,毕竟坚持到取得最后胜利。由于共产党在最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敌后抗战,坚持团结全国最大多数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中国共产党在战争结束时成为一百二十多万人的大党。国民党和共产党成为决定中国命运的两大政党。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两党间(并有其他民主党派参加)进行了一系列的谈判。共产党为了实现符合于全国人民愿望的国内和平和国家的民主进步,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68
84胡绳文集
的主张。这个主张国民党曾经表示同意,但是它终于背弃诺言,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发动全面内战。可以说,1927年国民党实行反共,导致国民革命功败垂成,是使中国失去了一次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的机会;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顽固地拒绝民主联合政府,使中国又一次丧失了这样的机会。
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有些人不了解共产党人为什么不但不怕资本主义,反而在一定的条件下提倡它的发展。我们的回答是这样简单: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
它不但有利于资产阶级,同时也有利于无产阶级,或者说更有利于无产阶级。现在的中国是多了一个外国的帝国主义和一个本国的封建主义,而不是多了一个本国的资本主义,相反地,我们的资本主义是太少了。“
这就是共产党当时愿意和国民党在合作抗日以后继续合作建国的根据。
共产党人所说的“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
,并不是说中国将成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已经考虑过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后将成立怎样的国家的问题。一方面他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一方面他以为不应该重走西方资本主义的老路,因为他担心这将导致下一次流血的社会主义革命。
中国共产党人也曾反复考虑这个问题,他们在30年代曾提出“非资本主义”发展前途的概念。既然资产阶级不能领导完成民主革命,无产阶级在这个革命中起着重大的、以至领导的作用,那么革命胜利后就不可能是建立资产阶级专
69
胡绳文集94
政的国家。但是“非资本主义”是个模糊不清的概念。
40年代,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概念,这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对这个问题的明确答复。毛泽东解释说,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就是“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
这个国家所实行的经济,概括地说,就是“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这个共和国的国家所有”。
“这个共和国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这是因为中国经济还十分落后的缘故”
(《新民主主义论》)。当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