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站在悬崖边缘,脚下是万丈深潭,偶然一不小心,就是“一失足成千古恨”了。“如履薄冰”
,初冬刚结薄冰,或早春要解冻时,走在河面上,要有功夫、有本事,一个疏忽,掉下去就没命。 作人一辈子,要想修养到死都没有遗憾,如孟子所说“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实在是伟大功夫。 人骗人是常事,最妙的是人还都喜欢骗自己。 可是到了自己要死的时候,仍骗不过自己。 要想做到对人内心没有亏欠,就“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了。这三句话是曾子病到手脚都不能动了,然后告诉学生,人生是如此之困难,尤其是利害关头,能不能为忠臣,能不能为孝子,就在这么一念。 如果怕自己吃亏,就掉下去了。“而今而后,吾知免夫。”他说我现在告诉你们,我手脚都失去知
422
泰 伯 第 八904
觉了,已经死了一半了,到这个地步,我才敢说大话,我不会再犯错了。这就证明,学问并不在文章写得好或知识渊博,而在作人处世的修养,孔门是最注意这一点的。这里前后三节是紧密相连的。 也就是曾子有病,快要死的时候,鲁国的一个大夫孟敬子来问他。 问什么问题,书上没有说明。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 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 正颜色,斯近信矣。 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这个话怎么讲呢?曾子答复他说,我告诉你,鸟将死的时候,它叫的声音一定很悲哀,(这是自然界的现象,不但是鸟,所有的动物,将死的时候,叫的声音都很凄凉。)人类将死的时候,所讲的话,多半是好话。(要注意,不是完全。 像以前有些土匪,被拉去枪毙,临死的时候,还要讲狠话,“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并不是好话。)一个普通人,在快要死的时候,对人生的看法,往往比较冷静,吩咐的话也多半是善言。 为什么曾子要把这两句话说在前面呢?这就可见曾子的教育态度。 换言之就是他说,我快要死了,你平常不大听话,我现在最后的话是很诚恳的、很严肃的对你说,希望你要注意。 所以曾子把这两句话说在前面,以加重语气。 于是曾子告诉他“君子所贵乎道者三”
,这个“道”是儒家的、孔门的人生之道。 就是说人之学道——作学问、受教育有三个
423
014论 语 别 裁
重点。 曾子在这里所讲的三个重点,我们的确要注意。第一点“动容貌,斯远暴慢矣。”就是人的仪态、风度,要从学问修养来慢慢改变自己,并不一定是天生的。 前面说过的“色难”就是这个道理。 暴是粗暴,慢是傲慢看不起人,人的这两种毛病,差不多是天生的。 尤其是慢,人都有自我崇尚的心理,讲好听一点就是自尊心,但过分了就是傲慢。傲慢的结果就会觉得什么都是自己对。这些都是很难改过来的。经过学问修养的熏陶,粗暴傲慢的气息,自然化为谦和、安详的气质。第二点“正颜色,斯近信矣。”颜色就是神情。 前面所说的仪态,包括了一举手、一投足等站姿、坐姿,一切动作所表现的气质;“颜色”则是对人的态度。 例如同样答复别人一句话,态度上要诚恳,至少面带笑容,不要摆出一副冷面孔。“正颜色,斯近信矣。”讲起来容易,做起来可不容易。 社会上几乎都是讨债的面孔。 要想做到一团和气,就必须内心修养得好,慢慢改变过来。第三点“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所谓“出辞气”就是谈吐,善于言谈。“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这是学问修养的自然流露,做到这一步,当然就“远鄙倍”了。这是记载孟敬子问曾子,他问的什么问题不知道,可是曾子答复的话我们看到了。 再从下文连起来看,可知孟敬子所问的,并不是前面曾子所讲的这三个问题。 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猜想得到,孟敬子这位鲁国的大夫,一定问他,对于处理国家大事,还有什么秘诀?而曾子不管那些,把问题撇开了,只教他作人做事的道理。 因此下面一句话说“笾豆之事,
424
泰 伯 第 八114
则有司存。“所谓”笾豆“是古代的祭器,用竹制成。 在这句话里代表了”执政“之事。 古代政治上的朝圭、朝服都有不同的标记,尤其如执法施政的文物,对此更注重。 像以前宪兵的臂章图案,有人以为是狮子,其实不是狮子,是狴,古代执法的标志。 相传古代有这种野兽,非常灵敏,能辨别好人坏人,遇见坏人一定用角去刺,对好人不刺。 这些都是古代的标志。 曾子在这里是告诉孟敬子,我只能贡献你作人处事的修养。 至于你所问的政治司法上的事,不必来问我,自然有管理这些事的人在那里,你可以去问他们。 后来汉文帝问丞相陈平天下钱谷出入方面的某些问题,陈平对以”有主者“
;以及汉宣帝时的“丙吉问牛”都是同一道理。 由此可知孟敬子所问的是笾豆一类的事,而曾子所答复他的,还是在教育他,要他注重作人,从内心基本的道德修养去做。 学问好、德行高以后,不论从政或者做别的事,都能得心应手。这是一个基本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有关技术问题可以去问那些专家。
学问深时意气平
下一节是门人们记载曾子平常所教诲的。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这是曾子提出他同学颜回的美德:“以能问于不能”。凡
425
214论 语 别 裁
是所谓天才、聪明有才具的人,容易犯一个错误——慢,就是很自满,不肯向人请教。 而颜回虽然高人一等,却唯恐自己懂得不多,唯恐自己没有看清楚,还要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一番。 这也是诸葛亮之所以成功的条件,他的名言“集思广益”
,就是善于集中人家的学问思想,增加自己的知识见解。对自己非常有利益。 这也就是以能问于不能的道理。但是有才具的人,往往不肯向人请教,尤其是不肯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儒家标榜虞舜“好察迩言”
,所以能为圣人。虽然浅近的话,但往往能给我们深远的启发。“以多问于寡”
的多指知识渊博。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知识非常渊博。“问于寡”
,就是问于知识不如自己渊博的人。这是一种解释。另一种解释是说从政的人,多半是通才,什么都懂;而“寡”可以说是专家,他专门研究一点,而这一点并不是学问渊博的人所能够知道的。 渊博的人知其大概,不能深入;专家则对某一点有深入研究。 所以渊博的人,一定要向专家请教。“有若无”他学问非常渊博,而在待人处世上表现得很平常,好像什么都不懂似的。“实若虚”内涵深厚,表面上看起来却很空洞,普普通通。“犯而不校”
不如他的人对不起他——下面的人对上面的人不敬为“犯”——从来不计较、不记恨。这五点看起来很容易,但是如果以自己待人处世的经验来体会,几乎每一句话我们都没有做到。 曾子说,我的朋友颜回,对这五点都做到了。孔子所赞叹的颜回,他学问的火候优点,在此可见一斑了。
426
泰 伯 第 八314
临大节而不可夺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人的学问修养做到在朋友之间,“可以托六尺之孤”
,托妻寄子的,非常非常难,简直没有。 历史上讲义气的人很多,而托孤的人很少。 政治上有名的托孤,是刘备白帝城托孤给诸葛亮。 刘备的儿子刘禅,谁都知道的阿斗。 以前骂笨头笨脑没有出息的年轻人,就骂“阿斗”。刘备在临死前托孤给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嗣子可辅则辅之,不可辅则取而代之。”这就是刘备。 诸葛亮是很亮,五十支光,刘备大概一百支光,比他更亮。 他这句话可把诸葛亮吓住了,立即跪下来:“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说,你放心吧!我把这条命卖给你了,不管你儿子可扶不可扶,我一定帮忙到底。 于是“鞠躬尽卒,死而后已”
这八个字,等于他自己为自己算了命,就定案了,后来也就真的做到了。这是从历史上说大的托孤。个人的托孤,尤其现在这个社会,假使朋友死了,还能照顾朋友的家庭,尤其照顾朋友孩子的,别人会说“疯子人与!
疯子人也。“绝不会说”君子人与?君子人也。“现在的社会风气就这样的。但是照中国文化的大义,可以托六尺之孤的人,就”可以寄百里之命“。
“百里”扩而充之也代表了天下。 过去,唐以后所谓百里侯称县长;春秋战国时代的百里,在政
427
414论 语 别 裁
治制度上相当于现在的一个省。 古代称县长为父母官,就是说对于百姓而言,有如父母般的关怀、照顾。“可以寄百里之命”
,就是可以真正成为一个好的地方首长,将地方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都交给这种人负责保障了。这两点都很困难。“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小事糊涂没关系,面临大节当头时,怎么都变动不了才行。 历史上许多忠臣义士,临大节而不可夺,最有名的如文天祥、陆秀夫,可以说是儒家的光荣人物。 但是研究文天祥的生平,上半生风流放诞,花花公子,他做太守的时候,歌姬如林,一天到晚喝酒听歌。 可是当国家大难来临的时候,连与太太儿女们告别的时候都没有。 尤其难得的是从容就义。 所谓“慷慨捐身易,从容就义难。”而且他从容到什么程度呢?元朝的忽必烈,对他十分尊崇、十分重视,硬是空着宰相的位置等了他三年,只要他一点头,就可以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忽必烈和他谈过好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