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别裁(上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论语别裁(上册)- 第8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法。孔子的学问是讲实际行谊的,能够做到,才是真的学问。

    子曰: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句话是重复的,前面说过,不再讲了。 重心在“无友不如己者”

    ,千万不要依古人的解释,认为交朋友一定选比自己好的,那就错了。 要尊敬每个人,认为所有的朋友,不可能不如自己的。

    意 气 凌 云

    下面是讲学问之道,除了知识以外,要注意气节的培养。气节是人格的中心。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这是说一个人中心思想的养成。 这个问题,也是我们讨论过的,佛家、儒家都主张作人要作到无我,这无我是对个人道德修养而言。处理事情则要有我,要有正确的意志思想,用现代话说,便是主义的中心思想。“三军可夺帅也”

    ,古代作战,如果把对方主帅抓住了,三军失去了领导人,就整个

 517

    405论 语 别 裁

    崩溃了。 对人而言,“匹夫不可夺志也”

    ,任何一个人真有气节,立定了志向,怎么样也不会动摇。 我们看到抗战时,许多朋友,为国家牺牲,很多人值得钦佩的,他们可歌可泣、有气节的事太多了,无论受到怎样的折磨,始终志向不屈,气节不变,就是说个人的思想与意志,是很难征服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西方人对于思想、文化侵略的严重,还不大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每一个国家对于这一点都懂了,在战略上先侵夺对方的意志,先把敌人的思想意志变更。 在人类文化的战争史上来说,到这几十年来,他们才真正懂得运用这个道理。 拿中国历史来说,我们中国自南北朝以迄清代,经过好几次的外族入侵,为什么中华民族始终站得住,外来的民族结果都被我们的文化所同化,就因为文化力量的伟大。有个哈佛大学的教授来问我,全世界的国家亡了就亡了,永远站不起来,唯有中国经过好几次的大亡国,但永远打不垮,永远站得起来,理由在什么地方?我答复他说,关键在一个很简单的名词“统一”

    ,文化的统一,思想、文字的统一。现代的欧洲,和我们春秋战国的时候一样,交通不统一,经济不统一,言语也不统一。 我们中国言语,到现在也还没有统一过,广东话、福建话,各省各地都有他的方言。 但秦汉文化统一以后,不但是整个中国,即使整个亚洲,包括日本、东南亚各国,都是中国文字。 最近东南亚曾经先后想改,不用中国字,结果没有办法,改不了。 越南在变,变到现在还是没有办法;马来西亚也在变,有从那里回来的学生告诉我,他们把“窓”字变成“”

    ,去掉中间的两点,但学生还是写“窓”字,老师就说那是以前的窓,现在新来的不必要中间

 518

    子 罕 第 九505

    的两点,新式的不用那两个螺丝钉了,可是学生说字典上窓还是有螺丝钉。 据说这一类的趣事很多,所以统一的文化非常重要。 因此文化不能亡,不能挖根。 我们有些国人,自己去做文化挖根的工作,这是自取灭亡的事情。因此孔子讲到个人“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志节,表现于日常生活上的情形: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减?

    这是孔子描画出的子路。如果现在遇见子路这样的人,是很有味道的;有侠气,讲话直,有点像《三国演义》中的张飞、《水浒传》中的李逵,没什么心机,宋江想打一个鬼主意,就往往被李逵叫开了。 孔子弟子中,子路就是这样一个可爱的人。 当然,子路有学问,他并不像张飞、李逵的粗鲁,但个性豪迈,慷慨尚义。 孔子说他,穿着破旧的袍子,与富贵中人穿了皮袍的——大陆北方冬季严寒,非穿皮袍不可,至少穿羊皮,高级的穿狐皮,貂皮、灰鼠,相当贵的——站在一起。“而不耻者”

    ,他没有自卑感,丝毫不觉得不如别人,这种气魄不容易养成。 通常穿一件蹩脚的衣服,到一个豪华的场所,心理上立即会觉得自己扁了。 这就要有真正学问的气度,即使穿一件破香港衫,到一个华丽的地方,和那些西装笔挺的人站在一起,内心中能真正的满不在乎,不觉得人家富贵自己穷,实在要有真正的修养。 孔子说这种气度,这种

 519

    605论 语 别 裁

    修养,只有子路做到。 如孟子所说“说大人则藐之”

    ,见到了不起的人,也看得很平凡,很普通。 下面孔子引用《诗经。邶风。 雄雉章》中两句诗称赞子路“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也告诉我们为什么子路能够做到,凭四个字“不忮不求”。

    “不求”

    ,大家都知道,你官大,我不想作官;你钱多,我并不以为钱是了不起的东西,我并没有觉得穷是悲哀,对你无所求嘛!

    什么是“不忮”?以现代观念解释,就是心中很正常、坦荡,你地位高,有钱,但你是人,我也是人,并没有把功名富贵与贫贱之间分等,都一样看得很平淡。 对人不企求、不寄希望,自己心里非常恬淡、平静。 如此作人做事,“何用不臧”?哪里还行不通?有此心理,自然就气度高华。 所以说培养气质,不是衣服装饰可以培养得出来的,要在内心上具有这种修养,风度、气质自然就出来了。 子路听了老师用《诗经》这两句奖励他,就“终身诵之”。

    孔子又说他,我说你好,你就得意起来了。 我讲你对,这不过是学问的过程,而学问永无止境,以此到处炫耀,你就已经不行了。 因此孔子的结论: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天气冷了,所有的草木都凋零,只有松树与柏树永远是碧绿的——台湾的气候看不出来,大陆上四季分明,就看得很清楚——这是孔子的感叹。 人生要在最后看结论,人要在艰难困苦中才看得到他的人格,平常看不出来。 如文天祥就是一个例子,国家无事时,他是一个风流才子,谁看得出他

 520

    子 罕 第 九705

    后来竟是一个如此坚贞而正气浩然的人。 所以古人说“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大风来了,所有的草都倒下去,只有山顶上有一种草,可以作药用的,台湾也可看到,名叫“独活”

    ,在海拔很高的地方,所有草都不生长,只有这种草生长,所以叫“独活”

    ,就是劲草,大风都吹不倒。 时代的大风浪来临时,人格还是挺然不动摇,不受物质环境影响,不因社会时代不同而变动。 国家一乱,就看到了忠臣,也就是孔子说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三达德的重心

    下面孔子说到人格修养的三个重点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修养,重要的有三点,缺一不可。 智慧,我们要注意,“知”在东方文化里并不是知识。 书读得好,知识渊博,这是知识。 智慧不是知识,也不是聪明。 研究佛学,就看出来了。 照梵文的音译,“般若”这两个字,中文来解释,相当于智慧。 当时我们翻译佛学经典中的《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其中的“波罗蜜多”

    、“般若”都是梵文译音。“般若”的解释是智慧,为什么不译成《金刚智慧波罗蜜多经》呢?因为中国过去翻译有“五不翻”

    ,外文有此意义而中文无此意义的不翻,为“五不翻”中的一种。 现在对外国学生上课,就常有这种情形。 譬如“境

 521

    805论 语 别 裁

    界“一词,外文里就没有这个字,勉强翻成”现象“

    ,但并不完全是境界的意义。“现象”是科学上的名词,“境界”是文学上的名词。譬如说有人常引宋代辛稼轩有名的词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就是境界,若隐若现。 再说诗的境界,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好境界!如改作“飞机轰轰对愁眠”那是噪音不是诗了。 李后主词的名句“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若是“月如团,红烧鸭子一大盘。”那就没有境界了。 这是讲文学的境界。 如把境界翻成现象,就只有“月如团,红烧鸭子一大盘”

    ,才是现象。 又如中国文字的“气”如何翻译?

    西方文字不同,氧气、氢气、瓦斯气,究竟用哪一种气来代表?中国字就不同了,一个“电”字,就有许多的妙用。 在外文就不得了,现在外文有十几万字,真正常用的几千字而已。外文系的学生可不得了,新字一年年增加,我看照这种情形下去,七八十年以后,谁知道要增加到多少字,将来非毁弃不可。 而中国只要一个“电”字就够了,发亮的是电灯,播音的是电唱机,可以烧饭的是电锅、电炉,还有电影、电视、电熨斗,只要两个一拼就成了,谁都懂。 外文可不行,电灯是电灯的单字,电话是电话的单字,所以他们的物质越进步,文字越增加,增加到最后,人的脑子要爆炸的。 所以现在中文翻外文,就是采音译的方法,然后加注解。 我们过去的翻译,不像现在,尤其南北朝佛学进来的时候,政府组织几千个第一流的学者,在一起讨论,一个句子原文念过以后,然后负责中文的人,翻译出来,经过几千人讨论,往往为了一个字,几个月还不能

 522

    子 罕 第 九905

    解决。 古人对翻译就是那么慎重,所以佛法能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现在的人学了三年英文,就中翻英、英翻中,谁知道他翻的什么东西?所以翻来覆去,我们的文化,就是这样给他们搞翻了。 当时“般若”为什么不翻成“智”?因为中国人解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