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赫鲁晓夫传- 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赫鲁晓夫便与同机来的华沙部队司令科涅夫以及波兰国防部长罗科索夫斯基元帅一起商量,并命令科涅夫元帅调动靠近
德国边境驻在波兰西里西亚的苏军向华沙挺进。局势进一步复杂化。当时,几乎所有通往华沙的道路都已处于波兰公安
部队的控制之下。负责公安部队的瓦。科马尔将军当时就坐在哥穆尔卡旁边,他向哥穆尔卡报告了苏军调动的情况。华
沙盛传苏军调动的情况,甚至说苏联坦克已开到华沙城下。赫鲁晓夫这时对会谈的波兰人威吓道:“华沙已被包围。”
哥穆尔卡对赫鲁晓夫说:“赫鲁晓夫同志,我刚刚接到一个报告,说你们的一支部队正在向华沙移动,我请求——我要
求——你命令他们停止前进,并返回他们的驻地。否则将会发生一些可怕的和不可逆转的事情。”哥穆尔卡当场对苏联
人宣布,在大炮瞄准华沙的情况下,我们不会谈判。如果苏军不撤走,会谈将停止。他宣称,如苏军不解除包围,他将
立即通过广播电台向全国人民呼吁。赫鲁晓夫说:“这里一定有误会,你得到的情报不准确。”哥穆尔卡神情紧张地走
出去,几分钟后又走回来,非常激动他说:“不,赫鲁晓夫同志,我现在已经得到确切的消息,你们的坦克在移动。”
赫鲁晓夫知道,哥穆尔卡已经核对了情况,再坚持下去,很可能会出现僵局。赫鲁晓夫明白,哥穆尔卡与贝鲁特和奥哈
布不是一类人,这是一个在监狱中受过磨难、静思过三年的人,他的骨子里有一股倔强的不畏强暴的力量,不是一个等
闲之辈。
    想到这里,赫鲁晓夫只得向科涅夫下令停止前进,但不是让坦克返回驻地,而是三三两两地聚集在一起,暂时打乱
行军的队形。同时也把这项命令传达给罗科索夫斯基。赫鲁晓夫被迫下了命令之后,心中十分恼火,便迁怒于哥穆尔卡。
他对波兰人说,若想会谈顺利进行下去,最好请哥穆尔卡离开会场,因为他是“局外人”,不能代表波兰统一工人党。
这时,西伦凯维兹回敬道:“哥穆尔卡是代表党和全国讲话的。”西伦凯维兹的回答让赫鲁晓夫吃惊不小,甚至有些糊
涂了。在他眼里,西伦凯维兹虽然身居总理高位,但威信却不高。在贝鲁特去世和奥哈布升任第一书记之后,波兰领导
层曾提出解除西伦凯维兹职务的问题。由于赫鲁晓夫的插手,他才得以保住职位。在那次谈话中,赫鲁晓夫还记得当时
是这样对他们讲的:“你们应当记住,你们在战后之所以能够掌权,完全是因为共产党和社会党两党合并的结果。西伦
凯维兹同志代表社会党人,如果你们把他推开,就会破坏这个联合,并使统一工人党中的大部分人离心离德。而且,我
个人认为西伦凯维兹同志是无愧于部长会议主席这一职位的。”
    对于他的话,仍然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他们争辩说,西伦凯维兹是个坏人,他有一些弱点,等等。赫鲁晓夫还是以
他演说家的才能和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的地位让他们服从了,他对他们说:“同志们,你们应当理解,如果他看来有些优
柔寡断,那只是由于他缺乏自信;他感到得不到你们大家的支持。
    还有一点,如果你们撤换西伦凯维兹,那么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将会带来很大损害。“
    赫鲁晓夫当时说这一席话,还有其他的考虑。当时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情况同波兰一样,
也是共产党与社会民主党的联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社会党人一直认为,共产党人之所以与社会党进行合并完全
是为了本党的利益,因为没有社会民主党的支持,他们就不能取得多数;而共产党的地位一旦稳固之后,他们就把自己
的社会民主党伙伴一脚踢开。赫鲁晓夫不愿意让西方的这一说法得到证实。因此,赫鲁晓夫认为,西伦凯维兹的去留,
绝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有关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大事情。
    在赫鲁晓夫的劝说下,西伦凯维兹最后保住了职位。西伦凯维兹尽管不知道他未被免职的幕后情况,但为了保住他
的职位,赫鲁晓夫是做了工作的这一点,西伦凯维兹总该是知道的吧。仅仅因为这一点,西伦凯维兹也应该站在亲苏立
场上,帮赫鲁晓夫说话。真没想到他居然明显地站在哥穆尔卡的一边。难道哥穆尔卡的威望真有这么高吗?
    西伦凯维兹的话音刚落,赫鲁晓夫还没有回过味,刚才还唯唯诺诺、不敢与赫鲁晓夫正面交锋的奥哈布也作了同样
的表示。
    赫鲁晓夫知道,他们两人的态度的变化,完全是因为苏军的推进,这一消息已唤起了两个亲苏分子的民族感情。在
民族利益面前,一切成见,一切隔阂都是第二位的。赫鲁晓夫感到了自己的草率与鲁莽,他感到自己的防线开始坍塌??
    西伦凯维兹接着又说:“赫鲁晓大同志,我提醒你,你是在波兰领土上说话。”
    这话已经再明白不过了。所有波兰人的立场都是一致的,如果再争吵下去,便用不着哥穆尔卡说话,所有的波兰人
将用同一口径回答。武力威胁已犯了众怒。赫鲁晓夫自知理亏,为了缓和气氛,便改变了自己的意见,同意哥穆尔卡进
入政治局,但要求不把罗科索夫斯基排除在外。罗科索夫斯基尽管生于华沙,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苏联度过的。1918
—1920年他参加了苏联国内战争,并加入了俄共(布)。他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1941—1945年曾率领苏军参加莫斯
科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库尔斯克大会战以及白俄罗斯、东普鲁士、柏林等战役。他指挥过波兰第一军和其他波兰部队,
1944年获苏联元帅称号,1949年才回到波兰,任波兰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国防部长、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他
在波兰人的眼中是苏联人,至少是苏联在波兰的代理人。尽管他没有做什么对波兰不利的事情,但在波兹南事件之后,
全国上下都有一股反苏情绪,此时他的留任无疑是很困难的。
    西伦凯维兹对此回答说:“政治局候选人名单已公布于众,这个新名单是不能取消的。”
    与此同时,华沙的广大群众在双方会谈的地点贝尔凡德尔宫外举行了集会和示威游行,以支持和声援哥穆尔卡和波
兰代表团,准备自卫和抵抗苏军入城。工厂沸腾了,特别是华沙“热兰”小汽车厂,许多高等院校也沸腾了。工人们还
选出自己的代表到军队中串连、做工作,呼吁他们支持哥穆尔卡,支持民族独立。“热兰”小汽车厂的工人用自己厂的
汽车随时向党中央报告各地苏军的动向。公安部队根据科马尔将军的命令,守卫着八中全会的会场,把守着通向华沙的
各条要道,一方面监视苏军进入华沙的动向,另一方面准备发生武装干涉时进行抵抗。其他部队也做好了保卫中央委员
会的准备。华沙周围的郊区和工厂也把群众组织起来。首都四周的 16 个大企业的临时民兵在周未也不回家,坚守岗位
值班,随时准备通知工人向城里进军。华沙市委第一书记斯太凡。斯塔舍夫斯基对群众进行政治动员,派市委的一些
“演说家”深入工厂和大专院校劝告群众不要主动挑衅,以免苏军借口出兵干涉。
    总之,大多数工人、学生和波兰军队指战员都站在波兰统一工人党一边,支持中央委员会,反对苏军的干涉。
    面对波兰人民的爱国主义情绪,赫鲁晓夫考虑再三,决定让步。他对波兰人说,你们选什么人进政治局是你们自己
的事。他要求发一个重申波苏友谊的公报。占了上风的哥穆尔卡则回答说:“那是没有意思的。有许多重要的问题首先
要解决。”哥穆尔卡就连这个台阶也不给赫鲁晓夫下。此前,罗科索夫斯基告诉赫鲁晓夫,他已经指挥不动波兰军队了。
赫鲁晓夫硬着头皮命令科涅夫将进行“军事演习”的苏军撤回出发地。
    紧张的会谈进行了几乎一昼夜。最后,双方终于达成了协议,发表了一个简短的公报:波兰统一工人党代表团将于
近期内前往莫斯科,与苏共中央继续进行会谈。
    为使赫鲁晓夫安心回国,哥穆尔卡向赫鲁晓夫保证,波苏友好是波兰对外政策的基础,只要苏军撤退,使波苏关系
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波兰将仍然留在华沙条约组织内。他说:“同苏联相比,华沙条约更符合波兰的切身利益,同其
他社会主义国家相比,波兰更关心华沙条约的巩固。”他还说:“波兰需要苏联的友谊,胜于苏联需要波兰的友谊。”
哥穆尔卡的讲话,使双方紧张的关系缓和了下来,同时也打消了赫鲁晓夫的疑虑。赫鲁晓夫最后代表苏共中央向波兰领
导人表示:承认以哥穆尔卡为首的新领导体制;同意把罗科索夫斯基调回苏联;承认波苏贸易中的不平等行为,同意予
以补偿。
    波兰“十月事件”平息了。翌日,赫鲁晓夫率苏共代表团离开华沙回国。
    第八章
    多事之秋
    1956年的金秋 10 月对于赫鲁晓夫来说并不美好。在他眼里这是个多事之秋。波苏会谈刚一结束,在东欧又发生了
匈牙利事件。
    长期以来,匈牙利劳动人民党总书记拉科西按照苏联的模式处理国内事务,并把苏联对匈牙利的意见都当做至高无
上的指示。
    1948年苏南冲突后,拉科西按照苏联的要求,在国内发起了清洗“铁托分子”的运动,以防止民族独立的倾向。1950
年前后,匈牙利肃清“铁托分子”的运动达到了高潮。在这股潮流中,西班牙内战时期的英雄,匈牙利国内反法西斯抵
抗运动的领袖拉伊克。拉斯洛被戴上了“美国情报机关的代理人”、“霍尔蒂警察局的特务”、“南斯拉夫间谍”的帽
子,于 1949 年 9月 24 日以叛国罪被处以绞刑。同时遭难的还有帕尔菲。久尔吉、瑟尼。蒂博尔等领导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