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赫鲁晓夫传- 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不是感恩戴德,至少应该点头称是。
    毛泽东沉默片刻,文静而宽容地对赫鲁晓夫说道:“赫鲁晓夫同志,你知道,多少年以来很多人认为中国是一个不
发达国家,人口过剩,失业普遍,因而是一个很好的廉价劳动力来源。但是你知道,我们中国人认为这种看法是很侮辱
人的。现在你也这么看,这就使我们很为难了。如果我们采纳你们的建议,别人就会对苏中两国关系得出错误的看法。
他们会以为苏联对中国的看法同资本主义西方是一样的。”
    赫鲁晓夫听了毛泽东的话不觉心中一怔,他绝想不到这一问题有这么深的历史底蕴和政治意义。也没有想到自己的
好心好意会伤害了别人。赫鲁晓夫这才深深地感到同毛泽东谈话太不容易了。他像卷帙浩繁的书籍,而自己却似生性鲁
莽的村夫。
    赫鲁晓夫内心感到很委屈,他根本就没有想这么远,他不过是直截了当地提出了一个他认为符合中国人利益的建议
而已,他认为这样可以帮助中国解决一部分人的吃饭问题。
    与毛泽东就这一建议谈话后,赫鲁晓夫又同布尔加宁、米高扬、什维尔尼克进行了商量。在随后的一次谈话中,他
向毛泽东道歉说:“毛同志,我们当然不想给你们制造困难,我们当然不坚持我们的建议。如果你们觉得这个建议会损
害中国的民族自尊心,那就当我们没有提过,务请不要放在心上。
    我们用自己的工人也行。“
    赫鲁晓夫以为这件事就此了结了,会谈后便去哈尔滨、沈阳转了一圈。回到北京后,中国同志给赫鲁晓夫手下的人
带去了一个正式口信,说毛主席同意接受苏方的建议,愿意帮苏联的忙。
    赫鲁晓夫为此而踌躇不决。该建议首先是他提出来的,若不同意,还得向毛泽东解释为什么,话说多了难免有误,
不定又会出现什么不愉快之事。赫鲁晓夫犹豫再三,最后还是同意签订了一个协定,招募 20 万中国工人到西伯利亚做
工。
    这回,赫鲁晓夫反倒心神不定了,他认为中国人准是在打苏联的主意,准是想兵不血刃地占领西伯利亚,准是想渗
入并接管西伯利亚的经济。赫鲁晓夫认为中国人之所以同意派 20 万中国工人去西伯利亚,无非是想确保在西伯利亚定
居的中国人多过居住在那里的俄罗斯人和其他苏联人,从而把西伯利亚变成中国人的而不是俄国人的。
    赫鲁晓夫的思想又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在这一问题上,他性格中的狭隘与偏激暴露出来。
    另一件事是关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的争论。在中南海游泳池边,毛泽东向赫鲁晓夫谈了对帝国主义的看法。令赫鲁
晓夫感到惊讶的是,毛泽东对待美国的威胁是如此坦然。赫鲁晓夫试图向他解释:“不要不以为然,一两枚导弹就能使
所有的中国军队化力灰土。”赫鲁晓夫认为毛泽东对战争所持的观点是非常幼稚的。殊不知,九年前,毛泽东就论述过
原子弹能否解决战争的问题。毛主席对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说,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
看样子可怕,实际上并不可怕。“我们有些同志也相信原子弹了不起,这是很错误的”。毛泽东在九年前已经批评过赫
鲁晓夫的这种思想,赫鲁晓夫如果懂中文,或事先接触过毛泽东的著作,就不会再去自以为是地劝说毛泽东了。毛泽东
是在高山上俯瞰这个世界,俯瞰世界未来的进程;而赫鲁晓夫却是无暇他顾地一天接一天地应付美国强权的挑战。
    1954年,毛泽东仍然相信人比武器更重要。对赫鲁晓夫来说,只要一个东西是能够摸得着的,就是真的。相比之下,
毛泽东则是一位预言家,他对自己,对中国、对共产主义在历史上的上升地位,都极有信心。赫鲁晓夫觉得毛泽东把他
看成了一个胆小鬼。
    几个月后,赫鲁晓夫对中国的不满略有表现。他在同西德总理阿登纳谈话时说:“中国也许会成为一个”令西方担
忧的问题。“
    游泳池畔的那一幕,成了中苏分裂的先声。对战争的态度——这就是在毛泽东与赫鲁晓夫之间无法达成共识的问题。
    1958年 7月 31 日,赫鲁晓夫的座机呼啸着停在了北京首都机场的停机坪上。
    沐浴在灿烂阳光下的北京正值盛夏。陪同赫鲁晓夫一道访华的是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和外交部副部长库兹涅佐夫。
机场上举行了国家级欢迎仪式。奏国歌,仪仗队迈着整齐的步伐,响亮地报告:“为??服务。”以周恩来为首的国家
领导人神情严肃,无可挑剔的礼节,握手寒暄。没有欢迎词,没有口号,没有长达数米的标语,也没有写着祝愿与感谢
的语句的横幅。没有拥抱,也没有亲吻。没有群众像往常那样举着彩色小旗,举着已故的或活着的领袖的画像,市民们
没有在贵宾车队驰过的街道夹道欢迎。一切都是静静的,寂然无声。不久前,还流行的歌曲《莫斯科一北京》,已经听
不到了。
    一长串黑色轿车,朝着北京西郊疾驰,前往苏联代表团下榻的地方。
    次日上午,赫鲁晓夫一行驱车前往中南海拜访毛泽东主席。这次秘密来北京,有几件事要谈。
    在苏联刚开始生产内燃机潜艇和核动力潜艇的时候,海军就向苏共中央提出建议,希望中国政府能够允许苏联在中
国领土上建立一个长波电台,以便苏联国防部能同在太平洋活动的苏联潜艇舰队保持通讯联系。苏共中央主席团为此进
行了讨论,最后一致同意向中国政府正式提出建议。赫鲁晓夫等人认为这一建议对苏联、对中国都是同样有利的。苏联
和中国在保卫社会主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方面毕竟是一致的。
    另外,赫鲁晓夫认为中国方面会同意的另一个理由是苏联已答应了帮助中国建造潜艇的请求,并已经送交了图纸、
派去了专家。
    结果呢,当苏联驻中国大使尤金向毛泽东转达这一要求时,毛主席十分生气,不客气地对尤金说:“你们怎么敢提
出这样的建议!这种建议是对我们民族尊严和主权的侵犯。”尤金被毛泽东批评之后赶忙向苏共中央发了一封电报,描
述了毛泽东的愤怒。
    苏共中央主席团对电报进行了讨论,认为解铃还需系铃人,由赫鲁晓夫去向毛泽东做工作。
    在毛泽东宽敞的会客室里,来宾们被安顿在宽大的欧式沙发椅上。这里气氛拘谨,互抱戒心。赫鲁晓夫作了一般的
开场白后便单刀直入,谈到他此次访问的目的。
    关于苏联要求建立长波电台一事,赫鲁晓夫向毛泽东道歉说,苏联根本没有想到要侵犯中国的主权,干涉中国的内
政,影响中国的经济,或者伤害它的民族尊严。
    作为回答,毛泽东提议:“你们给我们必要的贷款,由我们自己来建这个电台。”
    “很好,”赫鲁晓夫说,“这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我们会把图纸、设备和技术顾问都给你们送来,还会给你们
所需要的贷款。”
    “行,”毛泽东说,“我们同意。”接着,赫鲁晓夫又提出一个要求,希望中国能够允许苏联海军潜水艇在中国港
口加油并让艇上人员上岸休假。毛泽东仍然严辞拒绝了。
    “毛同志,”赫鲁晓夫百思不得其解,向毛泽东抱怨道,“我们简直不能理解你。我们使用你们的港口,这对你我
双方都是有利的嘛。”
    “话不能这么说。”毛泽东答道,“我们正在建设自己的潜艇舰队。如果苏联潜艇可以进出我国港口,那不成了侵
犯我国主权了吗?”
    “好吧。那么你也许会同意一种互惠的安排:我们有权使用你们的太平洋港口,作为交换条件,你们可以在苏联的
北冰洋沿岸建立潜水艇基地。你看怎么样?”
    “不行,”毛泽东说,“也不能同意。每个国家的武装部队只应驻扎在自己本国领土上,而不应驻扎到任何别的国
家中去。”
    “那好,我们不坚持原来的建议了。我们就用自己现有的设施凑合好了,用我们自己在远东的港口作为太平洋潜艇
舰队的基地。”赫鲁晓夫不得不收回自己的提议。
    赫鲁晓夫的这两项要求,都表现出了大俄罗斯主义。俄罗斯从彼得大帝时起,就为获得出海口在邻国攻城掠地,战
事不断。鸦片战争之后,俄国曾参加八国联军,并在中国东北地区烧杀抢掠。
    1904一 1905 年又与日本在中国领土上大打出手,搅得中国东北地区的老百姓没有安生日子过,为避战乱,四处逃
难、背井离乡。中国人吃够了外国军队的苦。赫鲁晓夫作为俄罗斯人根本理解不了,也想不到这一层。二战前,苏联对
波罗的海三国的兼并,对芬兰的战争,作为当事者之一,他根本认识不到那是错误,以致仍然不厌其烦地一会儿提出在
中国建立长波电台,一会儿又提出使用中国的港口。实际上,毛泽东已经对苏联的这类要求拒绝过不止一次了。
    斯大林在世时,就曾给毛泽东发过一封电报,要求毛泽东给苏联划出一块合适的地方建立橡胶种植园。毛泽东的回
电是这样说的:“我们同意在越南海岸对面的海南岛上为你们建立一个橡胶园。但是我们有一些条件,明确地说,就是
我们建议你们向我们提供必要的贷款、机器和技术援助,由我们自己来建立和经营这个橡胶园。我们将给你们运会橡胶
作为对你们这种帮助的报酬。”
    毛泽东不卑不亢的回答,对斯大林来说如同一剂必须吞下去的苦药。毛泽东的回答很明确,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应当
是平等与互利的,而这种平等与互利又必须是建立在相互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基础上的。
    还有一次,斯大林突然对菠萝罐头感兴趣起来。他指示马林科夫给毛泽东发一个电报,说苏联希望中国拿出一块地
方来让苏联建立一个菠萝罐头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