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年商业巨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百年商业巨子- 第6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又平常;他的社会关系也极为一般;他的经历,也如同他的同龄人一样,都经过了“上山下乡”的“锻炼”。只是他凭了敏锐的超前意识,认准了时势,且把握了时势的发展,下了决心,坚定了信心,顺应时势,寻找机遇。一旦机遇当前,他就紧抓住不放,不惜一切,不遗余力,坚定不移地做下去,凭了他良好的禀赋,立足点、出发点高远,才由小而大,发展起来,时势才造就了这位英雄,机遇才成就了这位良才。
    客观的时势与机遇的外在条件,大体上说,对每个生活在改革开放这一大政治气候中的人来说都就应该是平等的,只是程度上的差异而已。换句话说,只有量的差异,而无质的区别。而人的主观努力,又是完全可以弥补这些客观差异的。因此说,吴志剑的成功虽令人难以望其项背,却绝非高不可攀。既是时势造英雄,你也生活在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改革开放之中,何以不能成为吴志剑那样的英雄??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与其坐羡吴志剑的成功,不如认真分析一下吴志剑的成功之道,以为借鉴,“下海一游”!
    本文试图就已掌握的吴志剑的材料,做一下这方面的分析,浅陋在所难免,供共有志于此者参考。
    平凡中的不平凡处
    逆境不折
    一个禀赋的形成,除了一定的先天因素之外,多半取决于环境的影响与自身的砥砺。
    吴志剑的天赋是较好的,他自幼聪明好学,又好强刚毅。他所处的自然环境与人事环境也是比较好的。湖南常德,中华腹心之地,芙蓉山水之乡,从屈原、宋玉直到宋教仁、蒋翊武、袁任远、林伯渠、帅孟奇、丁玲、翦伯赞,皆秉于常德的山灵水秀;陶渊明、王昌龄、刘禹锡、杜牧、范仲淹、米芾都倾心于常德的钟秀灵奇。外祖父吴铁铮饱学刚正,识见不凡,深明太义;母亲吴启梅受乃父熏陶,亦是娴静聪慧,诗书画俱精;父亲彭信理才华不俗,亦喜写作,建国后,曾较长时间地担任县文化馆馆长,并曾是中国曲艺家协会的会员。由此可见是一个“书香门第”,因此说他是“知识分子家庭出身”。
    上列的各种条件,具体地看,是比较优越的。可要宏观地看,这种种条件不过也很平常,平常到千家万家,一般地说,谁个幼时不有些令人喜悦的长处?祖国大地,因历史悠久而又得地势之优,天赐之厚,“天涯何处无芳草”!谁个不重视子女的教育,特别是建国后生育的子女,己身不足,尚要请人弥补。因此说,吴志剑的身外条件,既有它独特的具体性,也有它宏观的一般性。
    父母的教育与影响,固然是重要的,但对吴志剑来说,外祖父对他的教育与影响,则更是分外重要的,他说:
    “我从小就在外祖父膝头上长大,深受他的爱国思想影响。”
    一个“膝头”上,不仅表现了老人对小外孙的无限疼爱与珍视,倾注了不知多少心血在耐心地、认真地开导与教育;也流露了吴志剑对老外祖的深深依恋与崇敬,承多少亲切而难忘的教诲与关怀,充满着融融的天伦之乐!只有爱国思想高尚的人才能于言传身教中潜移默化地为后人打上深刻的烙印,也或者是因为对外祖父无以报其慈情吧,吴志剑才从了母姓。
    为了便于加深对这种影响的理解,我们不妨概略了解一下吴铁铮老辈的情况。
    吴铁铮,湖广常德府安乡县人氏,出身寒族,又逢水灾,家计维艰,只好于十三岁便离乡背井四处打工以维持生活,从湖南沿着长江,步履艰难地一点儿一点儿地挨到了上海。贫穷没有困倒他,流浪式的打工,更使他阅历深广,也更体察了国穷民疲的痛楚,励志自强,考进了上海水产学院,半工半读。五四运动更唤起了他的爱国热情。其时,他参加了那场历史意义十分重大的运动,并在北京天安门做了演讲。几乎是放下讲稿,毅然投笔从戎,入了黄埔军校,并与聂荣臻结成至交,加入了共产党。四一二中,险被屠杀。一九三五年后,欲奔赴延安,不幸被中途截回,充任了胡宗南部的中将军官。一九三八年以与红军有往来嫌疑被捕,坐了四年监牢,一九四二年出狱后,降为中校,留守石家庄。清风店一战,被俘,聂荣臻当即召见,并要他留在解放军中工作。旋即接受组织派遣,做国民党的上层统战工作。后来,湖南常德的华容、南县、安乡三县,都是因他只身涉险,说动守军将士而兵不血刃地和平解放,为国家与人民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建国后,出任了常德地区的粮食局副局长。这样一个“当权派”,又在国民党部队任过“要职”,那场大动乱岂能放过?运动一开始就被戴上了“国民党残渣余孽”的帽子,自然也株连了那也戴顶小小乌纱帽的县文化馆副馆长的“国民党残渣余孽”的“黑女婿”与“黑后代”的吴志剑的父母,并因问题“重大”而“清楚”,当即遣送农村去接受“劳动改造”。唯将年只六岁的吴志剑留在家中。
    六岁以前的“膝头”之教,对吴志剑是深刻的,已牢牢地扎下了根基。老外公的慈爱与敦教,对小外孙起到了异常良好的效用,使吴志剑已初具了良好禀赋,而动乱所带来的巨变与苦难,由于良好的禀赋能面对现实,自我挣扎,就更完善起来。一个只有六岁的“学龄前儿童”,骤然间自己景仰崇敬的朝夕与乐的外祖父变成了受人斥侮的“残渣余孽”,父母也变成了“牛鬼蛇神”,这精神的压力是何等的巨大!物质上更由不忧温饱,不知吃穿何由来,变成了倘不自谋便致冻馁的境界,融融之乐,变成了凄凄之悲,一个如此幼小的孩子承受得了么?
    逆境,人类社会生活申的低谷。一个不慎成由于不可抗拒的原因陷了进去,是惊慌悲观,还是奋力自拔,其结果必然是不同的:前者会伤痕累累,以致一蹶不振;后者倘得奋斗不懈,不仅于脱困,尚有所益,是所谓的“祸兮福所伏”。
    一个仅六岁的幼儿,一下子变得孤独无依,衣食不能确保,又遭离亲之痛,歧视之困,无异于骤落可怕的深渊,要自拔谈何容易?
    可六岁的吴志剑做到了!
    他居然于绝境中寻求到了自力谋生的手段。
    他居然自处在凄楚苍凉的居室中克服了长日的孤苦,暮夜的恐惧,度过了许多日日夜夜。
    他居然咬紧牙关承受了因之而来的屈辱与种种苦难!
    是外祖父十三岁便闯江湖自力谋生的根基与那具体经历的鼓舞。
    是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的激励。
    是对外公、父母情深依恋与不与亲长添忧的初始情愫的支撑。
    他居然能想出并且认真地去到街头拾取人们丢下的烟蒂,那怕风雨中,烈日下,他那有神的大眼搜寻得那样专注,他那尚不足以握住一包香烟的小手,竟拾得那样快捷。拾回去,集中起来,仔细地一个个剥开,收集,一点一点地集少成多,再央求大人去卖掉,换些差可糊口的米粉——是求生的手段,也是经商的萌芽!
    他居然以六岁尚需人背的年龄背起行李,在常德通往外祖父接受“改造”的农场的坎坷不平的土路上,顶着隆冬的寒风步行十几里,去探望他那甚为敬仰、十分思念的外祖父!虽有外祖母同行,可是同行而已,老人家已步履艰难,不要他扶已是够了,又岂能助他行走?这份天伦之情,这份赤子之心,是何等的深厚与宝贵!
    他居然在看见外祖父后,没有似一般孩童般号啕欲绝,委屈无以自持。只是见他外祖父赤着双脚,站在冰冷的地上,肩上压着沉甸甸的担子。头发零乱,面容推淬,衣衫破旧,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是我的外祖父么?”他心疼得流下了眼泪,是为外公而不是为自己。当他的外祖父放下担子轻轻地摸着他的头,说出“红红是好孩子,红红不哭”时,他果然止住了眼泪。祖孙心意相同,那简单的一句话,两度亲切的称呼,饱含无限亲情,不必哭,哭也无用,何必做无益之举?坚强些、正视一切的含义俱在抚摸、慈目与话外音中!
    他居然领略了外公的话意,益发坚强了起来。回到常德,一些大孩子骂他“狗崽子”,他权做不闻;打他,逼问他“服不服”,他一声不吭。大孩子气恼的打得更重,问得更凶,他仍是抿紧了嘴唇置若罔闻,直如不觉,直到大孩子没了劲儿了,泄了气,悻悻地离去,他爬起,掸尽身上的土仍是梗起颈项走路。得不到恶作剧的乐趣,大孩子们不再去做“无益劳动”,不再打他通问他了。
    不是三天,五日,也不是一年半载,可他硬是奋力挺过来了,这多靠了他良好的坚韧刚强的禀赋,凭了这一禀赋度过了人生底谷,也反转来更强化了他的这一特有的禀赋。因而,在他再度陷入低谷时,尽管衣食无着,拣易拉罐糊口,睡公厕栖身,仍能安之若素,以求奋起。
    顺境不滥
    人,必须有高尚的志趣,远大的目标,并以不断的学习与奋斗去追求、实现,方可有所成就。立志不高尚,目标不远大,则缺少动力;学习不刻苦持续,奋斗不竭力倾心,则无以保障。“取法乎上”尚且“得乎其中”,何况取法乎下?
    “复课闹革命”了。有了“复课”,吴志剑就有了上学读书的机会。从家长,特别是外祖父的家教中,他已初具了正大的志趣与目标。因此,他读书极为用心,极为专注刻苦。可那“复课”的后面还有个“闹革命”呢。不是说小学生便闹不得革命,而是说在那种特定的情况下,能“闹”出什么样的“革命”呢?“闹”来“闹”去,闹得只上半天课者有之;只上一堂课者有之,索性三天上两课者有之。“闹”到操场里去还好,“闹”到大街上去,“闹”到家里去,“闹”起闲逛来,“闹”起各种把戏来也大有人在。
    做墙头草,做水上萍,随风摆动,随波逐流,永远是草、是萍,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