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奸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古今奸海- 第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仍旧重蹈复辙,朝中大权仍被少数奸臣把握;权贵们依旧结党营私,干着祸国殃民的勾当。
    明朝内阁体制限定六名成员,称做首辅、次辅、群辅。为了补充内阁成员,崇祯依照祖宗法规,先由九卿共同提名,选出六名以上候选人,再由崇祯帝亲自抽签决定,前一道程序叫做会推,后一道程序叫做枚卜。阁臣名单刚刚确定,诏命尚未颁布,朝臣中已是议论纷纷了,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关系,朝臣们几乎人人尽如内阁成员选举结果。礼部侍郎温体仁,由于资历、名望不够,不在会推名单之上,他又气又妒,两只眼睛都红了。温体仁进士出身,为人圆滑,城府深、老谋深算,尤其善于窥测政治风向;所以,光宗、熹宗两朝为官,宦海浮沉三十年,一直左右逢源,官运亨通,魏忠贤当权时他不吃亏,魏忠贤垮台后他没倒霉,真可谓混世有术,八面玲珑。魏忠贤被除,朝中大权又鹿在中原,温体仁认为时机已到,跃跃欲试,想加紧实现其窃取权柄野心的步伐,不料,此次入阁无望。温体仁岂肯善罢甘休,他盘算了一下,就去找礼部尚书周延儒。周延儒也是个野心勃勃的阴谋家,靠着玩弄权术、大耍两面派手段深得崇祯信任,在皇上面前也算是个红人,但此次会推也未被提名,心中愤愤不平。温、周二人“同病相连”一拍即合,私下里共商阴谋,要合谋推翻内阁选举结果,否定会推名单,排斥重臣,从而挤入内阁。
    他们先做好幕后工作,在朝臣中拉拢亲信,散布流言,不惜重金收买宦官做为内奸。他们选中名列会推名单之首的钱谦益做为突破口,吹毛求疵,大搞他的材料,由温体仁首先发难,向崇祯呈交了所谓的“神奸结党”疏。疏中恶语攻击钱谦益,翻出陈年旧帐,借题发挥,专拣崇祯帝深恶痛绝的罪名扣在钱谦益头上。就在熹宗天启二年,钱谦益受命主试浙江,考试后录取嘉禾才子钱千秋为省试第一名。后来发现钱千秋的作文试卷中引用了一句俚俗诗:一朝平步上青天,不想这句诗触动了当权者的忌讳,便妄加罪名,取消了钱千秋的会试资格,并遣戍边地。钱谦益也因此受到牵连,先是被罚了俸禄,后被削职为民,遣回原籍。这已是六、七年前的旧事了,况且钱谦益早已被召回朝廷,官复原职,取得了熹宗的原谅。温体仁在奏章中不仅旧案重提,而且诬以结交党朋、营私舞弊、贪污受贿、包藏祸心等不实之罪。这几种罪名都是崇祯帝平生最憎恨的,看毕奏章,崇祯勃然大怒。
    第二天朝会时候,文华殿内庄严肃穆,文武大臣分立两侧,年轻的皇帝朱由检高高在上,龙颜含威贽,后改姓名,号单吾、宏甫。别号渔陵居士。泉州晋江,巡视着朝堂上的每个人、崇祯虽是明朝的末代皇帝,但他自登基以来就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一心振兴国家社稷。他以唐宗宋祖要求自己,勤政节俭,事事亲躬,“但是,崇祯身处末世,朱家王朝如日落西山,人力难回;另一方面,崇祯刚愎自用、喜怒无常,多疑孤僻,且又主观急躁,处理朝政往往失于明察。此时,崇祯的脸色阴沉沉地,他多看了一眼钱谦益,见他面带春风,眉挑得意,心中一阵厌恶,随即命侍臣传令,让钱谦益与温体仁当廷对质。
    这真如晴空霹雳,击得钱谦益措手不及,原以为此次会推内阁,自己手拿把掐的,不成想遭人暗算了。温体仁早就深思熟虑、成竹在胸,毫不犹豫地站出朝班,言辞咄咄,气势逼人,不慌不忙地法问钱谦益;相形之下,钱谦益毫无思想准备,十分被动,更显得理屈词穷。
    对干温体仁的突然发难,朝臣们感到气愤不平,纷纷出班为钱谦益打抱不平,指责温体仁居心不良,于是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辨。温体仁见自己反成了众矢之的,便向崇祯搬弄是非说:“臣此次会推不与,本应避嫌不语,但选举阁臣事关宗社安危,钱谦益结党受贿,举朝无一人敢言,臣不忍见圣上遭受蒙蔽、孤立无援,才不得不说。”温体仁危言耸听,却字字落在崇祯的痛处,他最恨大臣结党营私、腐败受贿;他又最怕大臣们蒙蔽欺骗他,所以,崇祯认定温体位忠心耿耿,对钱谦益更恨一层。
    崇祯自作圣明,不肯偏听偏信温体仁的一面之词,便问大臣们钱谦益可有结党受贿之事。周延儒抢前一步回答说确有此事,并添油加醋渲染一番。大学士钱龙锡、吏科给事中章允儒等人站出来为钱谦益申辨,并指出温体仁觊觎入阁有教无类孔子的教育主张。认为教育没有族类、种类之,才如此刁难别人。温体仁冷笑着挑拨说:“皇上让臣与钱谦益当廷对质,却有这许多人替他狡辨,足见钱谦益一向交结私党。乞望皇上明察。”多疑的崇祯果然被激怒了,严词斥责了钱龙锡等人,并诏令将章允儒等人降职处治,钱谦益也被罢了官,遣送回籍听候发落。
    通过这次阴谋事件,温体仁和周延儒获得了崇祯的好感,为他们进一步窃取权柄打下了基础。
    钱谦益事件过去后,朝中大臣余愤未平,有几人交相上疏参劾温体仁。御史毛九华揭发温体仁:居家时倚势压人,强买商人木材,此事败露后,又贿赂阉党崔呈秀为其解脱罪责,得以免究;杭州魏忠贤祠堂落成,温体仁大献媚诗,为过贼魏忠贤歌功颂德。御史任赞化也上疏告发温体仁娶娼为妾伤风败俗,收受贿赂腐化无德,夺人家产伤天害理。
    这次轮到温体仁惊慌失措了,他见势不妙,便耍弄手段,想以退为攻,主动向皇上提出辞职词的汇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阐述新三民主义思想。后收,并申诉自己因为秉公办事而得罪了百官,现在遭到奸人报复,处境孤危,竟无一人替自己说句公道话。温体仁再一次利用了崇祯厌恶朝臣结党的心理,博得了皇上的同情。他又趋热打铁,诬告揭发他的毛九华、任赞化都是钱谦益的死党,使钱谦益事件再起风波,温体仁混水摸鱼,大长个人威风,为他挤入内阁进一步铺平了道路。
    果然,两年以后,温体仁进入内阁,参预机要
 借刀杀人的温体仁
    古往今来,所有的阴谋家与野心家都抱定一个宗旨,那就是夺得大权在握,呼风唤雨,显示个人的极度权威。为了这个目的,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可以玩弄阴谋,可以寡廉鲜耻,可以损人利己,可以六亲不认,甚至可以牺牲无辜者的生命、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在这些人眼中,一切都是手段,只有权势是目的。他们在这种病态的心理支配下,干出了一桩桩罪恶的勾当,从而也留下了遗臭万年的恶名。
    卑鄙龌龊的温体仁,虽然与历史上的大奸大恶如秦侩、魏忠贤相比不过是小巫见大巫,他似一只蛀虫,蚕食着明崇祯朝庭,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他同样为了个人权力欲的满足,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以无辜者的鲜血染红自己的登天之路。
    明末名将袁崇焕在熹宗朝时奉命监军辽东,他胆略过人、精通兵法;治军严谨、处事得当,到任后很快重振宁远、辽东等边地城防,使昔日风雨飘摇的城镇壁垒森严、固若金汤,百姓可以安居乐业,商贾可以安心买卖。在粉碎了后金的几次军事骚扰后,辽东地区的局势更加稳定了,袁崇焕因此深得民心,被百姓看做庇护神。朝庭上下也都交口称赞袁崇焕的军事才能,将他和他的将士们喻为“辽地长城。”
    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袁崇焕升任辽东巡抚,适逢努尔哈赤领兵攻打宁远,袁崇焕组织兵力奋勇抗敌,大败金兵汇编成《自然辩证法》),完善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反杜林,取得了“宁远大捷”。就在这次战役中,努尔哈赤被明军的流炮击中,身负重伤。金兵抬着负伤的太祖皇帝仓皇北逃,回到黄龙府后不久,努尔哈赤终因伤势过重而一命呜呼。从此,后金对袁崇焕既闻风丧胆,又恨之入骨。皇太极即位后,在夺取天下的壮志中不忘杀父之仇,为报国恨家仇,他发誓一定要除掉袁崇焕。一年后,崇祯帝登基,这位明庭新皇帝猜忌、多疑,自以为是,朝野上下弥漫着一种不信任感。皇太极敏锐地发现这是个可利用的时机,打算使用反间计。除掉袁崇焕。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后金军队再次出动,却避开与明军正面交锋,绕过明军防备严密的宁锦防线,取道蒙古,然后由喜峰口入关,直驱京畿地区。袁崇焕得到情报,立即率部众日夜兼程赶回京都保驾。袁崇焕命令大军在左安门外安营扎寨,严阵以待,密切观察后金兵的一举一动,随时准备拚死抗敌。
    此时的北京城内一片混乱,朝廷命官惊恐万状,相互埋怨;市井百姓唉声叹气,听天由命。崇祯三天两头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布置防卫以备不测。可是,崇祯朝庭如临大敌、惊慌失措,而后金只是按兵不动;崇祯君臣越是不知道皇太极的葫芦里到底装些什么药,就越是心神不定、疑神疑魁其实,皇太极表面上按兵不动,背后却正在大做文章。他派奸细混入城中,到处放风说袁崇焕暗通后金,图谋不充;此番后金起兵,已与袁崇焕密秘约定:里应外合,推翻大明。金人又收买了两个汉奸,跑到官府作假证,一个告发袁崇焕曾托他给皇太极捎过信,另一个谎称自己知道袁督师勾结后金叛国谋反的全部事实。官府竟然问也不问就信以为真,立即煞有介事地汇报给朝廷。
    金兵入关时顺便捉住了两个太监,皇太极正好利用他们实现自己的反间计。他先是叫部下在关押太监的帐外窃窃议论袁崇焕之事,说袁崇焕与后金订约,不久大功即可告成。故意让两个太监“窃听”了去。然后又创造条件让他们“越营逃跑”。果然,两个“死里逃生”的宦官自以为刺探到了绝密情报老子把先天地而生的宇宙本原看作道,以之为天地之母。庄,逃回京中后立即向崇祯皇帝密奏了袁崇焕通敌的假情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