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友谊。
廖祁庭在南方的生意也有了起色,目前正一心一意的发展海运公司,不久前给李谨言发来一封电报,字里行间倒是颇有些感叹的意味。和北方不同,南方,尤其是上海等地,开设有英法的船运公司,廖祁庭想要发展,就要先和他们竞争。赢了,才算真正站稳脚跟。
提起海运,李谨言就想起约翰船公司新下水的两艘货轮,一艘是大连造船厂制造,另外一艘是从美国一座造船厂买回来的。
排水量和性能暂且不论,李谨言对其中一艘货轮的船名很有意见。
威廉波特尔号。
当约翰兴高采烈的告诉他,这是船公司迄今为止最大的货轮时,李谨言就觉得这船名熟悉,回到关北后,看到报纸上关于美国总统的消息,顿时一激灵。
难怪他觉得耳熟!
威廉D波特尔号,二战史上赫赫有名的美国驱逐舰,炮打海军基地司令部,差点用一枚鱼雷干掉罗斯福,又被自己击落的飞机“送”下海的那艘“神”船。
比起波特尔号,日本的三艘海军祥瑞完全不够看,再祥瑞也没见它们向天皇开炮。如果它们能发愤图强向波特尔号学习,二战历史说不定会因为而改变。
“改名,必须改名!”
李谨言一连给约翰拍了三封电报,电报内容完全一样,必须给这艘商船改名,否则不许下水。甭管是不是迷信,反正他的商船不能叫这倒霉的船名!
对于李谨言的坚持,约翰有些莫名其妙,耸了耸肩膀,还是为这艘新船重新命名。
一场“抢注”风波消弭于无形,赫赫有名的波特尔号,依旧会在二战中继续它的“辉煌”。
李谨言放心了,罗斯福总统……只能自求多福了。
与此同时,欧洲各国之间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永久中立国瑞士举行全民公投,决定加入国联。
迫于压力,法国和比利时军队撤出了在一战中占领的德国城市。德国并没感到多高兴,因为在不久后签订的边境条约中,北石勒苏益格被并入了丹麦国土。
土耳其发生革命,废除了苏丹,土耳其要实行民主,不在需要国王。希腊却计划举行公投,决定是否再设立一位国王。
在意大利,墨索里尼的战斗法西斯改名为国家法西斯党,暗地计划组织黑衫军向罗马进攻。
在慕尼黑,希特勒发表了一场又一场演说,并雇用一批打手成立了冲锋队。冲突,暴乱,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战争表面结束,实际上,该解决的问题压根没有解决,矛盾始终存在,就像一座活火山,注定会再一次爆发。
第二百六十九章
欧洲局势如何;暂时影响不到华夏。
十月中旬;德国与华夏就贸易等多方面合作签订补充条款。
同月;首批德国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抵达华夏。
《凡尔赛和约》对德国做出了种种限制;巨额赔款也造成了德国国内经济困难,却并没打垮这个国家。强大的工业体系;陆军总参谋部的核心,以及由俾斯麦一手创建的统一德国;依旧保存了下来。
因战败和其后种种不公平对待,仇恨的种子也在日耳曼人心中生根发芽。就算不是小胡子,也会是其他人;德国人的愤怒,总会找到宣泄的途径。
这个途径,就是战争。
正如法国元帅福煦所说:“这不是和平,而是二十年后的战争。”
最终,他的“预言”在一九三九年得到应验。
抵达华夏的德国工程师将被安排在东西伯利亚的赤塔工作。新建的机械厂,飞机厂,和汽车制造厂都可以让他们发挥所长。
随着华夏对东西伯利亚的开发,煤铁等矿产资源也源源不断的输送回国内。建立在赤塔的机械厂,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矿山机械。研发过程中,华夏的技术人员遇到不少难题,有了这些经验丰富,技艺娴熟的德国人,算是解了机械厂的燃眉之急。
进入飞机制造厂工作的,除了二十五名技术工人,还有四十名德国试飞员。其中就有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二战时的德国空军元帅赫尔曼戈林。
一战结束后,他本该到丹麦工作,闻听德国政府招募“试飞员”,便和朋友一起报名,没想到,工作地点竟然是在华夏。
在轮船上,戈林发现,这四十名试飞员全部是参加过一战,有战斗经验的退役军人。
是计划,还是巧合?
戈林不清楚,但他猜测到了某种可能,并开始对这次华夏之行充满期待。
赤塔的汽车制造厂分为一厂和二厂,一厂主要生产卡车,二厂是拖拉机厂。德国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大多被“分配”到拖拉机厂工作,从事“拖拉机底盘和车身”的研究。只不过,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制造出的“拖拉机”,没在农田中发挥作用,全部被开上了战场。
飞机试飞员,坦克驾驶员,还有以各种各样名义来华的德国退役军人,开始了在华夏为期五年的工作生活。
在此期间,外部的一切都与他们没有关系,他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完成自己的使命。
“一切为了德意志!”
华夏与德国的合作没有瞒过英法等国的眼睛。英法两国公使同时照会华夏政府,表示出了对这件事的关注。华夏政府给出的回答是:“这是民间合作,不是政府行为,只发展民用工业,并不违背任何国际条约。”
同时,华夏政府还表明,他们开展合作的不只有德国,还有白俄,苏俄,美国,包括英法两国,都同华夏有商业往来,民间合作。
“商业行为不涉及军事,华夏爱好和平。”
老谋深算的朱尔典因健康问题在几个月前卸任,返回英国,大不列颠新任驻华公使艾斯顿爵士把不准华夏的脉搏,法国驻华全权公使柏卜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在表面上接受华夏给出的答案。
但英法两国始终对德国与华夏的合作保持高度警惕,派遣间谍失败之后,转而想方设法收买当地人。遗憾的是,能够接触到机密的人员很少为财帛美色动心,愿意“帮忙”的人,送出的消息毫无用处。
花了不少钱,却无法得到想要的信息,反而引起华夏的警觉,为了避免产生更大的“误会”,再不甘心,艾斯顿与柏卜也只能暂时收手。
除了整天在屋子里打转的艾斯顿和柏卜,李谨言也很想到赤塔去看一看,提出要求,却被楼少帅打了回票。
赤塔的工厂,名义上是民间出资,实际上却是政府在幕后操控,其中牵涉到太多问题。他是个商人,不是军人,也不是政府官员,冒冒失失的跑过去,的确不太合适。
失望是难免的,却不是不能理解。
“想去的话,等我有时间。”
李谨言摇头,“我也只是一时兴起。“
“是吗?”
“我说真的。”李谨言靠在桌边,“就是一时兴起,也没什么可看的。”说白了,飞机厂,汽车厂,兵工厂,关北哪样没有?
楼少帅拍了拍李谨言的脸侧,李三少一咧嘴,按住楼少帅的手背,“少帅,这事按下不说,我之前提的那件事,你觉得怎么样?”
“哪件?”
“到苏俄办厂的事。”李谨言笑眯眯的说道:“白俄那边不是问题,苏俄那里有喀山他们在,只要运作得当,厂子开起来盈利会相当可观。现在那边什么都缺,尤其是粮食和生活用品。苏俄又出了新经济政策,允许外国商人租厂,我估算了一下,成本不会太多,稳赚不赔。”
“想好了?”
“恩。”
“派谁去?”
“冯经理,还有不少商人都有兴趣。可以组个商团,顺便以少帅的名义送去一批援助物资,也算是敦亲睦邻。”
“我的名义?”
“对。”李谨言点头,“要不就大帅?反正钱是咱们家出的。”
“哦。”
“……少帅。”
“怎么?”
“咱们说正经事呢。”
李谨言握住探入长衫下摆的手腕,试图讲理。不想对方却直接用牙咬开了他的领扣。
温热的气息拂过喉间,带起一阵麻痒。掌心所到之处,一片灼热。李谨言咬着嘴唇,恨恨的扯开军装外套,隔着衬衣咬上了楼逍的肩膀,他就知道,和楼老虎谈正经事,十次有九次没法正经收场……
到苏俄开厂,李谨言之前也考虑了很久。
现在是1920年,还有四年,弗拉基米尔就要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如果继任者是斯大林,这件事还需要再斟酌一下,但实际情况是,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基洛夫的地位和声望都排在斯大林之前。就算是托洛茨基和布哈林,也比斯大林的威望高出许多。
再没政治眼光的人,都能清楚看到这一点。
只要没有哪只蝴蝶再不负责任的扇翅膀,硬把斯大林给扇到苏维埃主席的宝座上,李谨言完全可以肯定,接替弗拉基米尔的除了基洛夫不做他想。退一万步说,基洛夫再遭暗杀,托洛茨基和布哈林等人也不是好对付的。斯大林想要干脆利落的扳倒所有对手,几乎不可能。
何况,经过战场上的洗礼,基洛夫已经发生了改变,想要对他实行暗杀,绝非易事。一旦露出蛛丝马迹,被送去见马克思的是谁,还真不好说。
喀山得到基洛夫极大的信任,与国内的联系变得更加小心。李谨言开始考虑,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暂时停止同喀山联络。直到在苏俄设立更隐秘的联络点。
站的位置越高,身边的危险就会越多。李谨言不想因为自己或其他人的疏漏,给喀山以及和他一样的情报人员带来危险。
在这段时间内,潜伏在俄国的情报人员会变得格外“孤独”。
“哑叔,这件事你来办吧。”李谨言轻轻叹了口气,“从四处挑两个人,想办法留在莫斯科。”
哑叔点头。
不需要李谨言仔细说明,哑叔就能猜到这两个人是要长期潜伏的。在脑子里把手底下的人挨个过一遍,要机灵,还要是生面孔……挑来挑去,最终圈定了生活在后贝加尔的一对兄妹,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