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待遇不平等审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民待遇不平等审视-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清王朝取代明王朝之后,也实行了等级森严的九品官制。清代把胸前的这块方布也叫〃补子〃或〃背胸〃,把缀有这种补子的袍服称为〃补服〃。清代文官一至七品补子图案与明代的相同,八品则改明代黄鹂和鹌鹑,九品及未入流绣练雀。惟文官一品都御史、三品副都御史及按察史、五品监察御史皆绣獬豸。武官补子图案区别较明代为细,一品麒麟,二品狮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清代另外不同的是帽子,一品官帽顶为红宝石。常见的有玫瑰红、蔷薇红、大红和暗红。以血红、鸽血红为稀世珍品。所以,在清代,人们最重视的是有红宝石的顶子。这可是最宝贵的东西,身份和尊严的象征。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鸽血红宝石仅11克,如果当时有的官员头上有了5克的这种宝石,也就尊贵得不得了了。
  “清沿明制”,满族统治者不仅沿袭了明代典章制度,而且进一步完善了它。清朝君臣的补服,上至皇帝,下至未入流小官皆用石青色,没有花纹,其王、文武官员的品级由所缀补子来区别。补子分圆补和方补。皇帝、皇子、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皆为圆补。皇帝、皇子、亲王、郡王用四团(圆补),分别置于两肩及前后胸。贝勒、贝子用两团,置于前后胸。皇家宗室的补服和补子,均是由南京、苏州、杭州即江南三织造定做进贡的,尽寸、图案都有严格规定,用料讲究,做工精细。而官员的补服和补子呢,则由本人按典章制度自备。清代各地都有专卖补子的店铺,这样就自然会出现同品级官员的补子由于做工不一而不尽相同的现象。
  乾隆年间,八旗都统金简官至武二品兼文二品户部侍郎。他认为二者同尊,于是独出心裁地在其补子上的狮子尾端加绣小锦鸡一只。乾隆皇帝闻之大怒说:“章服乃国家大典,岂容任意儿戏!”结果金简受到了申斥,并令其按制度改正。由此可见中国历代官职的等级森严。给你个什么官,就要按什么官标准办事,不可随便逾越。
  中国人多以先贤为自豪,连南怀谨写的书里也有这样的观点,上辈什么命下辈也会什么命。可见在一个等级制度固化的社会里,人的命运的确具有遗传性。在封建社会之所以流传着那么多的宿命论,就是因为封建等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命运。除非打破封建等级制,才能赢来人民身份的自由变换。 
  我不惜笔墨,写了这么多历史统治阶级的事情,说到底是为了对照今天的社会。看看清王朝倒台9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社会还残留了多少封建意识。令人奇怪的是,革命胜利已经50多年了,当前社会仍然是个封建主义大肆泛滥的社会,封建主义的历史糟粕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抬头之势。反封建仍然是当今中国重要的任务。研究国民待遇说到底都是为了反封建,反对这个把人拉开距离的不平等制度。但是,直到今天,有人仍然对等级制、奴才文化津津乐道,情有独衷。这种现象在计划经济下还有存在的土壤,但在进入市场经济之后,就与市场精神格格不入了。再按这种思想观念去行事,一是容易出现更不平等的事情,二是要遭到社会强烈的反抗。《大宅门》播出后遭到社会舆论无情地批判就是一例。
  《北京晚报》在2001年5月30日曾用了一整版的篇幅来评论《大宅门》这部电视连续剧。这些文章反映了当前社会反封建的心情和意识。北京电影学院的副教授郝建一针见血地指出大宅门是价值观的陷阱,生活观的陷阱。他在文章中写道:“该剧表现出来的价值观是一切都是服从。这种服从从包括对皇权意识的顺从和依附意识,充斥着奴性的气息,确切地说是对皇权的再生产。它体现的价值观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价值观呢?说穿了就是皇权价值观、贵族价值观。据说该剧收视率很高,而且赞赏的声音也很多,我认为这是一种迷失。对于我们来说,反封建的任务远没有完成。电视文本提供给我们的镜头不是对旧世贵族生活的审视和批判,而是充满着玩味的心态,甚至还带着崇拜和怀旧的心理。这种心态对于当下来说是很可怕的,也是很危险的。总的来说,它充满了腐朽的气息,审美趣味严重偏差。”
  法制日报的高级记者王乾荣这样评论说:“白家与皇家的复杂纠葛,与三教九流的勾心斗角,全是通过走门子、找靠山、耍权术甚至大肆行贿来摆平的,完成看不到奋斗和抗争,看不到民族资本家驾驭复杂局势的智慧与谋略。这样一座大宅门是腐朽糜烂的,是蝇营狗苟的,是没头没脑自我沉溺的。”
  一位网友对《大宅门》的批评是:“我看《大宅门》最主要的问题,在于郭宝昌对大宅门的生活充满了眷恋和赞美。大宅门里的奴才,无一不对白家感恩戴德。正如鲁迅所言,如果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抚摩、陶醉,那可简直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郭宝昌赞美香秀可以从一个下人变为白家的正房,这样的生活正是郭导一生怀念向往的啊!哪有半点民族资产阶级的进步性? 整个一曲封建家族的赞歌。”
  另一个网友批判说:“所谓老北京味儿,很大一部分是旗人文化的熏染,是一种相对落后、愚昧的文化滋生的产物。清朝的统治导致中国闭关自守,在文化上也是对中华文明的一次大摧残。今天的年轻人不喜欢看《大宅门》,甚至有一种陌生感,这值得庆幸。希望遗老遗少们不要把垃圾当成宝贝,宣扬‘辫子’文化了。”
  坦率地说,以上评论未免有些偏激。尽管一开始我对这片子的上映有些反感,但一旦看上之后竟被深深地吸引住,因为它描述的这些上代人的生活正是我们父辈的生活。对于这些生活情景我们这代人太熟悉了。看《大宅门》是对历史的回顾。因此,这部片子令一些年纪大的人百看不厌。《大宅门》在艺术上、在历史内容上绝对是一部佳作,可以说近些年里没有一部中国历史片能出其右。只可惜它是忠于历史的,而这段历史又不被年轻人所容纳和理解,因此它遭到许多批评。但对于了解那段历史的人,对于上一代人,《大宅门》有着无可估量的史料价值的艺术价值,它的语言、情节和故事都锤炼到极至。导演郭宝昌称这是他毕生的心血,的确如此。
  反映封建历史内容的文艺作品终于遭到社会的批判和抵制。尽管这些批评不一定准确,但反映了当前社会的民主平等思想与传统观念的冲突。但是对于现实中的封建残余,要想改动起来并不容易。譬如今天的政府机构改革,之所以困难重重,主要是与等级制和官本位有关。一旦经过多年煎熬,升入这个位置,就难以改变这种身份。如果要取消我这种身份待遇,就等于断我后路,断我前程。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国的政府机构改革这么困难,在等级制度下形成的一个庞大的官员队伍,怎么能轻易地消肿、缩小呢?
  5,官员待遇与腐败
  现在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当代中国官员的待遇。中国国家的各级干部和公务员的工资直到今天在世界上比较起来也是低水平的。建国后50年代制定的22级干部工资制大约是这样的,级别最低的22级干部的月薪大约是40多元,20级干部月薪大约是60元。当时的大学生一毕业工资是56元,相当于一个21级的干部。19级干部月薪约为70元,18级干部每月工资是83元,这一水平与工厂里的一个八级工差不多。反正干部工资是每级相差10几元,由此往上推。13级以上的干部属于高干,月工资大约150元,11级干部是185元,10级干部是200元,最高级别的干部大约是300元多一点。毛泽东和刘少奇当年的工资都在350元左右。
  建国以后,在国家行政人员工资制度上,我国共进行了三次比较大的改革。第三次工资制度改革是1993年10月开始实行的职务级别工资制,简称职级工资制。所谓职级工资制,就是按照机关工作人员的职务、级别、年功和实际贡献等确定工资标准的一种工资制度。按照工资的不同职能,工作人员的工资分为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四个组成部分。新录用人员在试用期间的工资标准,初中毕业生为170元,高中、中专毕业生为180元,大学专科毕业生为195元,大学本科毕业生为205元,获得双学士学位的大学本科毕业生、研究生班毕业和未取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为220元,硕士学位研究生为240元,博士学位研究生为270元。
  我在1993年那个期间,工资条上的工资大约就相当于一个研究生的工资。当我放弃工资收入将最后一张工资条保存起来时,那个月的工资总数大约也就相当于上边的博士收入。从我1968年一进厂当学徒工拿26元钱,25年后,当物价上涨了七八倍之后,工资正好上涨了10倍。坦率地说,如果没有额外收入,我的工资待遇几乎与当年的学徒工没有多大变化,如果加上养家糊口这些情况变化,可以说中年时期的人比青年时期境况还差。也正是这一因素使我后来离开了单位。
  一晃八年过去,公务员的标准又发生了变化。最近我在人民网上看到了国务院发文涨工资的消息,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01]14号文发出通知,要求从2001年1月1日起,提高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同时将增加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费,并对列入艰苦边远地区的机关、事业单位的在职人员和离退休人员给予津贴补助。具体内容有:
  从2001年1月1日起,机关行政人员基础工资标准由每人每月180元提高到230元,级别工资标准由15级至1级每人每月85元至720元提高到115元至1166元。适当提高机关新录用人员试用期的工资待遇,提高后的试用期工资待遇标准为:初中毕业生每月360元,高中、中专毕业生每月375元,大学专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