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杯茶葛瑞格·摩顿森》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杯茶葛瑞格·摩顿森-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来的十年,穆札佛将一直停留在他的生命中,用那双带他避开雪崩与断崖的坚定臂膀,引导他穿越人生中的一道道艰难险阻。
摩顿森和穆札佛再次上路,与达斯尼会合,然后搭上吉普车,开始前往斯卡都的漫长旅程。饱餐一顿,在一家叫做 〃乔戈里〃的汽车旅馆酣睡一晚,享受平凡生活的快乐后,摩顿森却觉得有一种力量牵引着他,要他回到喀喇昆仑山脉。他觉得自己在科尔飞找到了最珍贵的东西,于是不久后又搭车返回了科尔飞。
住在哈吉家时,摩顿森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晚他都会在科尔飞周围散步,身边跟着一群孩子,抢着牵他的手。这个沙漠绿洲般的小山村让他体会到在岩石遍布的荒凉山区求生的艰难。尤其是全凭人力挖出的上百条渠道,这些沟渠将融化的雪水导引到田地和果园,令他惊叹不已。
走出巴托罗冰川、脱离险境,摩顿森才意识到自己能活下来有多么不容易,他已经变得无比虚弱,几乎没办法沿着蜿蜒的山路走到河边。当他终于来到河边,脱下衣服准备在冷冰冰的河水里洗个澡时,差点被自己的外表吓坏了。 〃手臂简直细得像根牙签,根本不像我自己的手。 〃他回忆道。
气喘吁吁地回到村里,他觉得自己就像村中的老人一样孱弱。那些瘦弱不堪的老人们在杏桃树下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抽着水烟筒,吃着杏桃仁。每天结束一两个小时的散步后,摩顿森就会筋疲力尽地回到哈吉家的被窝里,然后开始仰望天空。
村长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一天,他下令把村里珍贵的〃邱可拉巴 〃(大山羊)宰了。四十个人合力将山羊瘦骨间的碎肉都剔了下来,然后又用石头把羊骨敲碎,刮出骨髓。看到村人吃羊肉时狼吞虎咽的样子,摩顿森体会到这顿大餐对他们来说是多么弥足珍贵,他们一直生活在饥饿中。
来科尔飞之初,他以为自己闯进了香格里拉之类的人间仙境。许多路过此地的西方游客都会有种浪漫情怀,认为巴尔蒂人的这种生活,比遥远的发达国家更加纯朴美好。早期的西方游客,为这儿取了个浪漫的名字: 〃杏色西藏〃。
〃巴尔蒂人真有享受生活的天赋。 〃1958年,马瑞尼造访艾斯科里后,赞叹之下写道, 〃老人们坐在阳光下抽着图画般的水烟管,中年人则在桑树荫下
操作着原始织布机,带着一种生命经验历练出来的沉稳。还有两个孩子面对面坐着,温柔细心地为彼此清理身上的虱子。 〃
〃我们感受到全然满足、永恒安详的氛围。 〃他又写道,〃这一切不禁让人疑惑:难道生活在无知中,不知道有柏油路、汽车、电话和电视的存在,不是件更美好的事情吗?活在对外界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不就如同生活在极乐之中? 〃
马瑞尼造访艾斯科里三十五年后,巴尔蒂人依旧忍受着传统闭塞的生活。才在村中待了几天,摩顿森就开始明白,科尔飞绝非西方人想象中的伊甸园。村里每户人家中,至少有一位成员患甲状腺肿或白内障;马瑞尼所羡慕的孩子们的姜黄发色,其实是恶性营养不良的结果。每天,村长的儿子塔瓦哈从村里的清真寺晚祷回来后,摩顿森会和他一起散步,交谈中摩顿森得知,离科尔飞最近的医院远在斯卡都,至少得走上一个星期的路才能到。因此,村里有三分之一的新生儿活不到一岁的生日。
塔瓦哈告诉摩顿森,七年前,他的妻子萝奇雅
就是在生下唯一的女儿嘉涵时难产过世。那床让摩顿森深感荣幸的镶镜丝绸被,就是萝奇雅的嫁妆。
摩顿森不知怎样才能报答这家人的恩惠,但自己至少要有所表示。他开始把手头的东西送人。户外水壶和手电筒之类实用的小东西,对夏天经常长途跋涉放牧的巴尔蒂人来说很宝贵,所以他给了阿里家族;给莎奇娜的礼物是露营炉,它可以用容易找到的煤油当燃料;他把酒红色的抓绒衣披在塔瓦哈身上,强迫他收下,即使这件衣服的尺寸太大了;送给哈吉的是挪威制的海利汉斯防寒夹克,这件夹克曾帮他在乔戈里峰的低温下保持暖和。
但他最有价值的礼物,其实是登山药箱里的药品,以及担任护士时接受的急救训练。
随着体力日渐恢复,摩顿森在陡峭山路上走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以便尽力满足村民日益增加的医疗需求。他用抗生素药膏治疗村民的开放性溃疡,将感染的伤口切开,然后挤出脓汁。他所到的每户人家,屋内深处都有双恳求的眼睛望着他。多年来,巴尔蒂老人们应对各种病痛的方法,就是默默忍受。
即使摩顿森能做的有限,他还是尽量帮村民们接好断骨,用止痛药或抗生素帮他们多少减轻些痛苦。
摩顿森的名声慢慢传开,科尔飞周遭的村落也开始有病人派亲友来请 〃葛瑞格医生 〃——后来整个巴基斯坦北部都这样称呼他——虽然他解释了很多次,自己只是护士,不是医生。
在科尔飞时,摩顿森常觉得小妹克莉丝塔就在身边,尤其是和村里孩子相处的时候。 〃在他们的生活中,得到每一件事物都要经过挣扎。 〃摩顿森说, 〃他们让我想起克莉丝塔。就连最最简单的事物,克莉丝塔都必须努力挣扎才能获得。还有她的坚忍,不管生命丢给她什么样的考验,她都会安然接受。 〃他决定尽量多为他们做点事情,也许回到伊斯兰堡的时候,他可以用最后剩下的钱买些课本或教材送给学校。
睡前躺在炉火旁,摩顿森告诉哈吉,他想参观科尔飞的学校,却看见阴霾掠过老人刀刻般的脸。拗不过摩顿森的坚持,村长终于同意第二天一早带他去看学校。
用过熟悉的早餐〃恰巴帝〃与茶后,哈吉带摩顿森走上一条陡峭的山路,来到布劳渡河上方两百多米一处开阔的岩石平台上。景色美极了,布劳渡河上游的巨峰耸立在科尔飞灰色的岩壁上方,直插苍穹。但最让摩顿森惊叹的不是风景,而是八十二个孩子——七十八名男孩和四名勇敢的女孩,正跪在户外霜冻的土地上。
哈吉回避着摩顿森的目光,解释村里之所以没有学校,是因为政府无法提供老师,而雇用老师得付上每天一美元的代价。村里没有能力负担这些钱,只好和毗邻的曼琼村合请一位老师,老师一个星期到科尔飞教三天书。其他时间,孩子们就自己复习老师布置的功课。
摩顿森看着孩子们,心紧紧揪着。他们立正站好,认真地唱起了巴基斯坦的国歌,准备开始今天的〃上课日〃。〃祝福这神圣之地,丰饶之国,坚忍的象征,巴基斯坦国土。。 〃他们用甜美的童音稚拙地唱着,呼出的气息在寒冷的空气中弥漫成白雾。摩顿森抱起塔瓦哈七岁的女儿嘉涵,听她唱完 〃愿这民
族、领土、国家在永存的光辉中闪耀 〃。
唱完国歌,孩子们坐成一个圆圈,开始抄写乘法表。大部分孩子都带了小木棍来上课,用它在泥土上抄抄写写。比较幸运的孩子,像嘉涵,则是带着一块石板,用沾了泥水的棍子在石板上写字。 〃你能想象在美国,一个小学四年级的班级,没有老师,会自己坐在那里安静做功课吗?我觉得心都碎了。他们热切渴望学习,不管这一切对他们来说有多困难。这让我想起克莉丝塔,我知道我必须为他们做些什么。〃
但是能做什么呢?钱已所剩无几,即使住最便宜的旅馆,也只够他坐吉普车到伊斯兰堡,然后搭飞机回家。
在加州,他能期待的只有零星的护理工作,他的家产更是少到可以全部塞进车子后备箱,至于那辆费油的酒红色别克汽车,可以说是他在加州唯一的〃房产〃。尽管如此,摩顿森仍相信,总会有办法的。
站在俯瞰河谷的岩石平台上,在哈吉身旁,他
可以清楚地看见那些高峰,那些让他飞越半个地球来考验自己的高峰。爬上乔戈里峰,把克莉丝塔的项链放在峰顶,对他来说已不再重要;他可以用一种更有意义的方式纪念妹妹。摩顿森把手放在哈吉肩上——自从他们共饮第一杯茶后,老人常这样手扶他的肩膀——说道: 〃我要给你们盖一所学校。 〃
他完全想不到,这句话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他所踏上的路途,也远比离开乔戈里峰的漫漫征途更为曲折艰辛。
〃我会盖一所学校。 〃摩顿森说,〃我保证。〃
四个人储藏室
伟大总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能够像个最普通的人一样露面、说话与行动 。
——哈菲兹( Shams…ud…dinMuhammedHafiz)
储藏室里的气味儿闻起来像在非洲。站在两米宽三米长的房间边缘,听着圣巴勃罗大道高峰时段的车流,摩顿森心中涌起一种只有坐了四十八个小时飞机才会产生的时空错置感。在离开伊斯兰堡的飞机上,他充满了信心,计划着几十种募款建学校的方法。但回到加州柏克莱后,他却完全无法适应。艳阳高照下,置身于悠闲漫步、打算再来杯意大利浓咖啡的富裕大学生中间,摩顿森觉得自己正渐渐消失。对哈吉·阿里的承诺,像在漫长转机旅程中,
边打瞌睡边看完的电影,醒来后剧情已忘了大半。
时差、文化冲击,这些让人感觉时空错乱的魔鬼,已经袭击过摩顿森太多次了。这就是为什么他必须到这儿来,正如过去每次登山归来一样——回到柏克莱第 114号个人储藏室。这个充满霉味的空间是他回归原点的地方。
他掉入浓郁的黑暗中,在头顶摸索着电灯的拉绳。灯亮了,眼前是堆在墙边、布满灰尘的登山书籍,还有父亲留给他的非洲大象黑檀木雕;吉吉压在页缘翻卷的老相簿上头,这咖啡色的猴子玩偶曾经是摩顿森最亲密的伙伴,勾起他那渐渐被感官经验湮没的记忆。
摩顿森拿起这个儿时的玩具,发现非洲木棉已经从它胸部的裂缝中漏了出来。他把头埋在吉吉身上,深吸了一口气,仿佛又回到坦桑尼亚那栋空心砖的大房子,他在绿荫蔽日的胡椒树下嬉戏。
和父亲一样,葛瑞格·摩顿森出生在明尼苏达。 1958年,父母带着三个月大的他开始他们生命中最大的冒险——前往坦桑尼亚,去非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