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可以达到一样的目的,皆可行。”
康熙点点头,问胤禛道:“老四,你怎么看?”
胤禛知道康熙也会让他作答,早想好了说辞,听到康熙问话,出列行礼道:“农民们既然没有时间可以专门做农家肥,儿子倒是知道有不少没有土地的闲汉,为了生计并不计较工作,倒是可以把他们利用起来,专门组织起来,沤制农家肥,倒也不用官府给他们工钱,只等他们把沤好的农家肥便宜些卖给农民,想必,即可以解决农民们时间紧迫的问题,又可以给这些闲汉们养家糊口的工作。”
康熙听了四个儿子的话,转头问乌力吉道:“乌力吉,你怎么看?几个哥哥们谁说的更有道理?”
一众官员边听着几位皇子的观点,抽空也会小声讨论几位皇子们的说法和实施难易程度,突然听到康熙转头问乌力吉,俱都是一愣,自古以来,后宫不得干政,虽然乌力吉身为皇家格格,可毕竟是女子,康熙此举到底是什么意思?难道还要培养一位女皇子出来?
众官员停下了议论之声,忙屏声静气的听乌力吉怎么说。
乌力吉眨巴了一下眼睛,看看康熙,又看看胤礽等人,最后目光在胤禩身上停住,对着胤禩用目光询问道:“可以吗?”
胤禩点点头,目光里带着鼓励,要是光几个兄弟们在场,乌力吉说的如何,或偏了那个兄弟多些,话里也无意中得罪了谁,几个兄弟或许会懊恼一回,却也不会和乌力吉计较,偏康熙要当着众官员考问乌力吉,不管如何总要给康熙挣点面子回来的,却也要注意措辞,不能够让几位兄弟们失了脸面。
乌力吉回头看了康熙一会儿道:“皇阿玛,其实几位哥哥说的都有道理,不过,乌力吉认为,不管方法如何,只要老百姓方便,又认可,买得起,用得起的东西才是好东西,咱们又不种地,光在这里说好有什么用,老百姓说好的东西才是好东西,乌力吉说了自然也不算的。”
“噗,”官员里有人笑了出来,康熙循声望了过去,有人缩紧了脖子,生怕康熙看见了他,康熙低头看向乌力吉道:“还以为你能说出来个一二三,没想到,也是糊弄人。”
乌力吉撅嘴道:“我知道北方人爱吃馒头,偏人家南方的人习惯了吃米饭,皇阿玛却硬要人吃馒头,你说他们喜欢吗?”
“哈,哈,哈,”康熙笑起来,指着乌力吉道:“三句话离不了吃,可见你是个好吃的。”
“皇阿玛,”乌力吉当着这么多人被康熙笑话,脸面腾的就红了,衬着她一身的红衣,更显得娇俏可爱,乌力吉跺跺脚,嘟嘟道,“皇阿玛欺负人,乌力吉不理你了,回去找额娘去。”说完胡乱给康熙行了一礼,转身又给几位哥哥胡乱抱拳,作了个罗圈揖,一跺脚,一阵风似的跑了。
乌力吉原以为康熙今天专门叫她跟在身边只不过是因为这本就是自己家的庄子,可以随意的一起转一转,谁想到,康熙却要她跟哥哥们一起回答问题,乌力吉到底大了几岁,自小在宫里打滚,心智与同龄的孩子不同,也懂得许多事故了,只是平时常常扮傻装痴,哄的父母和哥哥们都对她宠爱非常。
乌力吉知道,就算是在宫里,胡乱答错了话,好歹有康熙和卫琳琅和胤禩在,还有人帮着圆场,自己大不了会被人说几句小孩子家家不会说话而已,回头赔礼道歉认个错就可以揭过去了。可是今天当着众多的外人,若是不注意得罪了某位哥哥,就算是有人帮着圆场,哥哥们也不计较,却也不能够保证回头她说的话不被传出去,回头在被有心人说她持宠而娇,倒是候就算是康熙和卫琳琅脸上也不好看,康熙正好笑话乌力吉,乌力吉借势撒娇跑了,就算是刚才说的有什么不妥当,也不会真有人会跟她计较,大不了当做是小孩子的憨傻之言罢了。
康熙对着身边的人一使眼色,立即就有几人脱离康熙的队伍,跟着乌力吉往温泉庄子而去,康熙笑笑,目送着乌力吉远去,回头对胤礽等几位皇子们道:“你七妹小孩子家,虽然说的有些通俗,但也不无道理。”康熙说完并不打算让胤礽等人发表意见,扭头看着随行官员们道:“民以食为天,土地乃国之根本,农民们地种的如何,直接关系到各位的饭碗,朕国库里的存粮,所以,从今往后,尔等要用心的和农人们一起,看护好地里的庄稼,若是有什么难处,可以直接和朕说,朕能帮助的自然不会看着不管。”
众官员赶紧应道,“臣等一定谨遵圣命,绝不不辜负皇上信任。”
康熙笑了一笑,道:“你们的难处朕自然也知道,现如今人丁紧缺,农人大多丢下土地去经商了,”康熙说着眼角瞟了胤禩一眼,见胤禩眼观鼻鼻观心的并没有异样,心里称赞胤禩的沉稳,接着道,“所以朕决定,从今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康熙极为郑重的说了这句话,他也是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决定,农人经商,大多是因为土地里却是没有挣头,一年里交的各种税赋扣完,农民们连饭吃的粮食都没有。无利不早起,百姓们也是要吃喝拉撒,生儿育女,养一家老小的,不给他们一点甜头尝尝,怎么可以让他们回来种地?
康熙此言一出,官员们皆是一震,有些没有回过神来,农人的税赋,自古以来就是国库的一半存银,在丰年的时候或许更多,可是今天皇上竟然说出“永不加赋,”这得多么大的气魄才可以说出这样的话,这只有真正的为百姓着想的明君才会说这样的话!
有人回过神来,五体投地,道;“皇上此举,乃是为天下百姓造福,为黎民苍生着想,皇上真是千古难逢的盛世明君,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此人有些高兴的语无伦次了,万千语言都抵不住他对康熙的敬仰之情,不顾泥土地满是灰尘,连连叩首,口称万岁。
一干大臣们也不甘示弱,“千古一帝,”“盛世明君,”???等好话,不要钱一般,都往外送,还都比赛一般跪地磕头不止。
胤礽等人自然也跪地磕头,称赞康熙“千古圣明。”
只有胤礽心里一片苦涩,他作为太子,一国储君,自小就被康熙带在身边熟悉国事,国库里有多少库银他也一清二楚,若是康熙经过此举,不消几年,汉人土地多的人家里的银子没准都会超过国库里的数目,倒时候若是被有心人鼓动,在有几十家联合起来造反,满清的统治将会如何,谁也说不上来。
满清自入关起,就被汉人抵制,虽然经过了顺治朝的宽松统治,让百姓们稍微的接受了异族称皇,到了康熙已经可以稍微放松口气,但是,占大清人数众多的汉人里还有不少的百姓,私底下总是不服满人的统治的,他们借口满人残暴,苛捐杂税繁多,贪官污吏横行,造成百姓民不聊生等名义屡屡造反。
胤礽熟读历朝卷宗,自然知道,这些借口里有从前明就积下的弊端,历经两朝,到现在还没有改善,底层百姓生活艰难困苦,加上满人入关后天灾**不断,虽然顺治朝和康熙都积极致力于改善下层的百姓的生存环境,但是,依然有这样那样的原因,导致底下的百姓们稍微一遇到灾荒就会家破人亡,偶遇灾年,就会有大片的土地荒芜,一方百姓民不聊生。
以至于被那些所谓的“反清复明”组织屡次拿来说事,还有前面的“朱三太子,”也数次趁机造反,妖言惑众,在底层百姓中尤得民心。
其实满人自入关以来,对统治汉人也有所保留,至今人然派人坚守“盛京”,严禁汉人进出,就是怕被汉人私下里做了手脚,坏了子孙们的后路。满人大姓也会遣自家子孙常年在盛京驻守,名义上是守着自家祖坟,其实他们都知道,这是预防万一,万一那天,汉人造反成功,满人也好有个退路,就算北京城里的满人都死光了,盛京里还有一丝血脉。
可是,今天,就在刚才,康熙明言,“永不加赋,”诚然,这对百姓们来说确实是好事,历朝历代也没有皇帝敢如此承诺百姓,都恨不得层层剥皮,把百姓刮的身无长物才好,只有他们什么都没有,才可能听主子的话,替皇帝办事。
所以反过来对满人来说,此举未必是好事,并不用若干年以后,汉人繁衍生息只几年功夫,绝对会比现在的满人多上几十倍,几百倍,几千倍不止,到时候,他们还愿意听从“入侵的异族”的统治吗?
胤礽眼里带着迷茫,不解的盯着自己的手指,手上因为刚刚跪拜叩头,在地上沾上了灰尘,可是,他却不愿意去擦掉,皇阿玛一时之气换了个“千古明君,”谁知道过几年,自己会死在那里,可有人给自己找个土坑埋了,不用抛尸荒野?
胤眩拓范G,胤禩几人没有胤礽接触的东西多,对大清国库里的情况也不甚清楚,只听康熙说了不加税赋,自然知道这是为底层百姓造福,他们虽然有些儊康熙,却自心底还是一贯崇拜康熙的,所以不假思索的就会称赞康熙的明君之举,心里甚至感叹,康熙的雄伟壮举,毕竟,自尧舜以来,有记载的皇帝数之不清,却没有一个皇帝敢说,对百姓减免税赋的,有多少皇帝从百姓身上加税过重,最后逼的百姓们造反的,也可谓数之不尽。
其实康熙敢说此话,也是有一定底气的,自从乌力吉开铺子以来,国库里的税银也是稳步高升,唯一让他忧心的还是底下百姓弃农经商之事。若说起来,往常国库里的银子倒确实有多半都是从土地里得来的,可是,一遇到灾荒,国库还要拿出比收上来更多的银子去赈灾,算起帐来,国库亏的很了。
土地,对于康熙来说,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不舍,原本它确实可称为国库的支撑,除了可以为国库里提供银子之外,还可以供大清百姓们的口粮,军队的嚼用,可是,现在康熙有了更好的圈银途径。康熙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