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花的北宋市井生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村花的北宋市井生活- 第1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妙儿和张三郎见张大郎终于松了口,一起微微的松了一口气并相识一笑,随后提出这个提议的妙儿马上主动说道:“我们也不急着拿头面去当,这段时日先仔细打探、打探,商讨出什么小本生意风险小,我们决定做了再把头面拿去当也不迟!”
“妙儿说的对!我们做什么小本买卖好呢?”
随后妙儿三兄妹马上各抒己见的讨论起来,但一连讨论了三天也没讨论出什么结果来———不是张大郎嫌这个点子风险太大,就是张三郎嫌那个点子赚不到钱,而妙儿则是苦于没想出什么推陈出新、别人还没做过的新奇物事儿来做,毕竟推陈出新的点子、一炮而红的概率很高,做得好了通常也能赚到不少钱。
于是到了第三天,当妙儿兄妹再一次讨论失败后,妙儿马上摆出管家婆的架势、宣布道:“明儿我们一起进城去瞧瞧,看看城里都有些什么新鲜物件儿,兴许这瞧的物事多了、眼界宽了,我们便能想出发家致富的好点子来!”
张大郎兄弟眼下也已经没辙了,因此只能接受了妙儿的提议,打算明天兄妹三人一起进城瞧瞧去……
第二天一早,妙儿三兄妹就一起进城去了,对家里只说张大郎兄弟想带妙儿到城里去逛逛,张光和崔氏并未起疑。
这泉州城里的确是热闹非凡、各行各业也都十分繁盛,妙儿仔仔细细的在泉州城里逛了一圈后,最终只得出一个结论来———在泉州城里只要你想得到,那就一定能买得到!你想到什么新鲜的、稀罕的物事,早就有人拿出来卖了!
且因泉州城靠海、拥有一个很大港口的缘故,妙儿甚至还看到了许多非本土、从海外流传进来的新奇物事!
这泉州城里的物事一多,做各种各样小本买卖的人也就多了,竞争自然也就十分激烈,于是妙儿跟着张大郎兄弟逛了一圈后,除了觉得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外,没挖出任何可以加以利用的门路!
于是妙儿走到又累又渴后,便想了一个偷懒的法子,指着一间茶舍提议道:“大哥、三哥,我们到茶舍里坐坐,边要碗大碗茶来喝,边听听聚在茶舍里闲聊的人都说些什么,指不定能从他们的闲聊中找到什么路子。”
张大郎自是心疼妙儿、舍不得妙儿受累,因此他马上点头同意了妙儿的提议,随后率先走到茶舍里,掏出几个铜板子儿要了三碗大碗茶。兄妹三人得了茶后寻了处角落坐下,一边喝茶歇息、一边听周围那些老百姓天南地北的闲聊。
张大郎进了茶舍后倒是真的只想歇息,而张三郎虽然竖着耳朵听庞旁人闲话,但却这挑那些奇奇怪怪的新鲜八卦来听。唯有妙儿看似端着茶碗喝茶,实则细心的过滤耳边各种各样的八卦,力求能过滤出有用的消息来。
很快,东边一桌客人对话渐渐的吸引了妙儿的注意力,让妙儿忍不住集中精神偷听他们的对话,只见客人甲眉飞色舞的吹嘘道:“你们晓得广南东路、最近最受人津津乐道的是什么大事不?”
围观的客人均摇头表示不知,更有心急的人出声催促了客人甲一句:“武三郎,我们都晓得你经常走南闯北、见识比我们这些窝在一处的人广多了!你要是打探到了什么大事,就爽快些说出来让我们也跟着开开眼界啊!别回回都要卖关子、叫人着急!”
“就是!武三郎你不说我这就走了!”客人乙附和了句。
马上又有一人疑惑的质疑道:“广南东路最近好似没出什么大事啊?我侄儿才从那边回来,我没听他提起岭南一带有出什么大事……武三郎,你不会是在故弄玄虚糊弄人吧?”
那武三郎被围着的人你一言、我一语的挤兑后,马上就急了:“谁说我故弄玄虚的糊弄人了?!你们都不知道吧?听说南海和顺德两县相邻的西江沿岸,修筑了一大片桑园围!那桑园沿着江岸一路修了数十里,那叫一个壮观啊!你们没亲眼见着的人,自是无法想象出那番状况的景象……”
客人乙闻言眉头微皱,随后顺着客人甲的话往下说道:“南海和顺德那一带修了桑园?听说顺德龙江、龙山两地的土丝卖得不错,顺德人定是赚了不少银子,才会大规模的修筑桑园、想要狠狠的大捞一笔!”
客人甲见有人对他说的事感兴趣,马上兴致勃勃的说起那种桑的好处来:“可不就是这样!这一担百斤左右的桑能换回一担子同样是百斤重的白米,但我听说每亩桑地每年可采桑七、八造,合计起来足足能换二十担米哩!这可比一亩种了稻谷的田地出了米还多,顺德人自是都抢着去种桑了!”
“这桑真这么值钱?可惜我们不懂种桑的法子,我们这里种的桑出产量也都不如稻谷,不然我也学那顺德人种桑去!”马上有人唏嘘的感叹了句。
那几人的对话马上让一个老者摇了摇头,慢慢的说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什么地儿适合种什么物事,那都是老天爷早早就定下的,强求不得哟!虽然我们这里种桑不如岭南一带,但我们闽南一带种的甘蔗却比岭南一带要好上不少,出的蔗糖不但多还很甜……”
“吴老汉说的对,种什么好不是我们说的算,得看老天爷怎么安排!”
“……”
接下来那几个客人的对话妙儿没再继续听下去,因为妙儿已经从“种桑”这两个字上得到了启发,想到了一个也许能让她发家致富的好法子!于是妙儿也顾不上再听八卦了,小脑袋瓜马上迅速的转动起来,努力的回想她想知道的现代知识……
——————————————————————7。8号第二更奉上————————————————



第三十三章     桑基鱼塘
一听人谈论种桑,妙儿最先想到的自然是“桑基鱼塘”这四个字,毕竟这是后世人工养鱼最常用、收益最高的方法。
所谓“桑基鱼塘”,是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充分利用土地而创造的一种挖深鱼塘,垫高基田,塘基植桑,塘内养鱼的高效人工生态系统。
这种方法最初出现在广南东路(今广东省)一带,因珠江三角洲由东、西、北三江汇合冲积而成,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土壤肥沃,是盛产蚕桑、塘鱼、甘蔗的重要基地。
但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势低洼、所以常闹洪涝灾害,严重威胁着百姓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于是慢慢的,当地居民根据地区特点,因地制宜地在一些低洼、常被水淹过的地方挖深为塘。挖出来的土一般用来堆垒筑基、填高地势,用深塘则用来饲养淡水鱼;而挖出来的泥土堆砌在鱼塘四周成塘基后,也可以用来减轻水患。
这种塘基的修筑可谓一举两得,后来慢慢的,当地百姓便会在塘基上栽种各种作物,且大多人都选择种桑。既种桑那就定会养蚕产丝,当地百姓大多把蚕粪直接扫进鱼塘里,时日一久、他们发现鱼塘里的鱼竟比别处圈养的要鲜肥许多,也就发现蚕沙(蚕粪)用来喂鱼的妙处。
于是慢慢的、经过多年的演变,广南东路一带的田地,逐渐演变为鱼塘里养鱼、塘基上种桑树的桑基鱼塘,当地百姓利用这种方法一举两得、带来两项收益。
不过妙儿记得桑基鱼塘一直到明末清初才兴起,在此之前的古人虽然也兴种桑养蚕,但却都没挖掘出这个方法。也就是说广南东路一带的人,现下虽然大兴土木的修筑桑园,但却还没把种桑和养鱼联系在一起,纯属是因蚕丝价高才种桑养蚕的。
而如何才能让蚕吐出能卖高价钱的好丝来呢?
首先必须让蚕宝宝吃上好的桑叶,把它们养得肥肥胖胖的、它们才能吐出好丝来。
闽南一带因土壤不够肥沃的原因,种出来的桑远远比不上岭南一带,这桑不好蚕不肥,出产的土丝质地自然也就差了一些。
而妙儿受到启发回想起来的“桑基鱼塘”这个法子,却正好可以用鱼粪肥土、弥补土壤不够肥沃这个缺陷。并且妙儿没穿越前就听说过“桑基鱼塘”,知道这是一种能够创造较高效益的综合养鱼方式,并且操作起来其实并没太大的难度,不存在妙儿不懂的高技术问题……
于是这一次茶馆之行、让妙儿意外有了收获,并最终确定了赚钱的门路———搞桑基鱼塘!
于是一出了茶馆,妙儿马上兴奋的提议道:“大哥、三哥,我们把头面典当换钱后,多买些田吧!”
张大郎闻言不解的问道:“买田?”
张三郎则直接撇嘴反对道:“妙儿你不会是被这日头给晒傻了吧?种田能赚几个钱?要是摊上天灾收成不好,我们可就真不能把娘留下的那套头面赎回来了!”
“我又没说买了田是用来种的!”
妙儿说着故弄玄虚的冲张三郎神秘一笑,随后郑重其事的公布了答案吗:“买了田后我们就把田挖深成塘养鱼,挖出来的泥正好可以垫高在四周当塘基,然后我们就可以在塘基上种桑、用桑叶来养蚕,养了蚕后正好可以用蚕粪来喂鱼,这鱼吃了蚕粪后慢慢的就能长肥,肥了就能卖钱……”
“到时候我们既可以有蚕丝卖,又有可以淡水鱼卖,可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啊!就算我们养的鱼卖得不好,这蚕丝再怎么样价钱也不会低到哪里去吧?用我想的这个法子、不会吊死在一棵树上,把风险摊成两份、赚钱的机会也就大了!”
妙儿这些话倒也不是她瞎编或是YY出来的,现代的“桑基鱼塘”的确是从种桑开始,通过养蚕而结束于养鱼的生产循环;构成了桑、蚕、鱼三者之间密切的关系,形成池埂种桑、桑叶养蚕,蚕茧缫、蚕沙、蚕蛹、缫丝废水养鱼,鱼粪等肥泥肥桑,这种比较完整的能量流系统。
在这个系统里“蚕丝”为中间产品,不再进入物质循环。鲜鱼才是终级产品,可以提供给人们食用。系统中任何一个生产环节的好坏,也必将影响到其他生产环节。
妙儿记得珠江三角洲便流传着这么一句渔谚———“桑茂、蚕壮、鱼肥大,塘肥、基好、蚕茧多”,这充分说明了桑基鱼塘循环生产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的联系。
妙儿是穿越人士,自然明白桑基鱼塘一定是行得通的,但张大郎兄弟却是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