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逐一筹划
虽然事情不一定会发展到这个地步,但尤氏却未雨绸缪的把最坏的打算考虑进去了,毕竟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后,尤氏能替儿女们做的事她都会力求做到最好!
而尤氏既然冒昧的请夫子帮她这个忙,自是把她的担忧、顾虑以及将来可能会发生的事,一五一十的告知了夫子。并且尤氏还郑重其事的向夫子行了大礼,以此礼来请求夫子日后用心栽培张大郎兄弟。
在北宋,但凡教书的夫子大多是正人君子、也都有着一身正气,因此一得知尤氏身为一个母亲,在临去世前还不忘费尽心思的替儿女们安排好后路,夫子感动佩服之余自是答应全力相帮,让尤氏顺利的解决了一桩压在心头的大事!
尤氏难得进城一趟,因此拜别夫子后、她便带着妙儿在城里逛了好一会子,不但给妙儿买了许多零嘴,还一下子给妙儿买了好几块质地颜色不一料子。好像怕妙儿将来长大了会没衣服穿般,尤氏买那几块布料,竟是打算给妙儿做七、八岁时穿的衣裳……
妙儿眼下才五岁啊!
妙儿自然晓得尤氏心里是怎么想的,于是她有些心酸的抱了尤氏的手臂,撒娇道:“娘亲,等妙儿长大了娘亲再给妙儿做新衣裳!妙儿现在的衣裳够穿了,妙儿不要娘亲太操劳了!”
“我们妙儿真乖,”尤氏先是俯下身亲了妙儿一口,随后便笑着哄了妙儿一句:“好,那我们把这些好看的布料买回去后先收着,等我们妙儿长大了,娘亲再用它们给妙儿做新衣裳!”
尤氏说着便牵着妙儿折回书院、站在门口等张大郎兄弟,想趁他们中午休息的时候带他们去吃顿好的。因此张大郎兄弟一出来,尤氏远远的就冲他们招手,妙儿则一如既往的扑到张大郎的怀里,随后尤氏便带着儿女下了馆子,并点了不少好菜。
张大郎兄弟见尤氏突然带他们下馆子,且看样子还点了不少好菜、花了不少银钱,动了筷子后就吃得有些不自在,最后张三郎还是忍不住说了句:“娘,我和大哥都有从家里带饭,您其实不用特意带我们到馆子来吃!”
其实张大郎兄弟读书之余偷偷赚钱一事、尤氏早就知道了,只是她没有说破而已,因此眼下一听张三郎这话,尤氏便猜到他们是想替她省钱,于是一边笑着往张三郎碗里夹了只大鸡腿,一边说道:“不碍事,你们忘记娘还有些陪嫁的田产吗?娘把那些田产都卖了、也得了不少银钱,不但用那些银钱请了游医瞧过病了,还能有钱带你们来吃好吃的了!”
尤氏说着便把另一只大鸡腿夹到了张大郎碗里,并不忘叮嘱道:“你们两个天天动脑子读书最辛苦了,要多吃点!待会儿每人还要再喝一碗鱼汤,听说鱼汤最能补脑了……”
尤氏说话的同时,还不忘细心的夹了块鱼肉,把刺剔干净后放到了妙儿的碗里。于是这一顿饭吃下来,尤氏自个儿反而没吃上几个,一直都忙着给几个孩子夹菜、弄菜了,好像现在不好好疼他们将来就没机会了般。
不知道尤氏病情的张大郎兄弟都觉得十分纳闷,而知道病情的妙儿心里却很难受,但她又必须装出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配合尤氏,强颜欢笑的让尤氏开心,并且暗暗下定决心从今天开始要好好的孝顺尤氏,并且慢慢的让自己变坚强、让尤氏不再为她操心……这也是妙儿唯一能替尤氏做的事了。
而待大家伙儿都吃饱后,尤氏便把先前夫子立下的字据取了出来,一边塞到张大郎手上,一边叮嘱道:“娘怕以后还会没钱,因此便趁着现在手里还有几个钱,把你们两个的束脩一口气交齐了四年。这是你的飞夫子亲笔立下的字据,大郎你且好好收着,千万不可弄丢也不能叫别人发现了。”
张大郎闻言心里越发感到纳闷,更是不解的问道:“娘,这字据您收着不是更好?”
尤氏坚持道:“娘记性不好,怕没过几日就不晓得把这字据塞哪儿去了,娘让你收着你就收着,反正这物事也就对你们两兄弟有用处!”
既然尤氏坚持,张大郎也只能小心翼翼的把那张字据收好,尤氏见了先是满意的点了点头,随后语重心长的叮嘱张大郎兄弟道:“你们两个一定要好好的读书,将来考取功名光耀门第、也替娘好好的争一口气!娘的话你们可要记牢了,且也只有你们两个当哥哥的书读好了、有出息了,你们的弟妹今后才能过上好日子!”
张大郎兄弟都觉得尤氏今天似乎有些不对劲,就好像要出远门且很久都不会回来,所以要提前把以后的一些事都安排好……可尤氏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村妇,哪会出什么远门啊?
张大郎兄弟心里俱是十分纳闷,但一旁的尤氏且管不了那么多了———打从她晓得自个儿随时都会丢下几个孩子先走一步,她就想一口气把该办的事、以及该交代的事一一都做完!免得日后来不及说、来不及做会让她后悔莫及。
因此尤氏很快就继续叮嘱起张大郎兄弟:“还有,你们两个一定要等有出息了、高中了再定亲,千万不可早早就随意定下亲事来!这件事回头你们只管和你们的祖父说,他一定会赞同你们晚定亲的……”
尤氏之所以这样交代两个儿子,其实也同样有自己的一番考量在里头的———尤氏是担心她走了后,进门的后母见不得张大郎兄弟好,会胡乱替他们定亲事、误了张大郎兄弟一生。
但只要张大郎兄弟能够高中、前程稳定下来,那到时候和他们定亲的人家自然也就不会差到哪里去了,甚至只要张大郎兄弟出仕为官、离开矮岭村这一方之地,后娘也就无法摆布他们的亲事了。
而张老爷子对两个孙子的期望一向都极大,一定会赞同让他们先好好的读书,出人头地了再议亲这个决定。而只要张老爷子发话,那后娘就是再怎么撺掇张光也无济于事。
尤氏为张大郎兄弟考虑得的确是十分周到,但张大郎兄弟听了却不由面面相窥,显然都不明白尤氏怎么突然说起了他们的终身大事来,不过他们见尤氏说到最后面色多了几分凝重,也都不敢马虎、当下就一脸正色的应道:“娘的吩咐我们都记下了,我们一定会好好读书,不辜负娘对我们的期望!”
“娘的话你们都记了就好,好了,时候差不多了,你们赶紧回书院小憩一会儿,下午好要继续读书呢!”
说完尤氏便招来店小二结了账,把两个儿子送回书院后,才抱着妙儿上了驴车,慢慢的出了城往家里赶去。
两个儿子今后的道路,尤氏也只能为他们安排到这里了,毕竟眼下以尤氏的能力、她也只能保证张大郎兄弟能有书读,不至于她一不在就被迫辍学,其他的就要靠他们自个儿去争取了。
而安排妥当张大郎兄弟的事后,尤氏却依旧没有松口气,那驴车还在黄土小道上慢慢的走着时,尤氏便已经开始转而担心起妙儿的将来了……
张老爷子和张光俱是只看重儿子、不看着闺女的人,因此若是尤氏真的不在了,那以他们二人重男轻女的性子,绝不会把和妙儿有关的事放在心上———这从上次张老爷子竟然答应,把妙儿许给许三郎一事就能看得出来!
——————————————6。15第二更奉上————————————
第九十四章 尤氏的打算
虽说妙儿有两个哥哥照看着,尤氏大可不用担心她会吃什么大苦头,但在妙儿议亲这件事上,张大郎兄弟却是没有发言权。因此尤氏最担心的就是将来后娘进门后,会撺掇张光随便给妙儿定门亲事,让妙儿一辈子都过不上好日子。
尤氏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担忧也不是全无道理,毕竟尤氏要是真的不在了,那最有可能成为张光继室的女人自是非崔氏莫属。那崔氏一看就不是什么好人,更何况张大郎兄弟还曾经狠狠的捉弄过她一回,她要真进了张家门、不苛待几个孩子就不错了,哪还会对几个孩子好?
于是接下来的日子里,替妙儿备嫁妆、选夫家便被尤氏当成了一等一的大事,而尤氏仔细的筛选过后,把同张家关系还算不错、且正好家里有合适年纪的小子的徐家,列入了最先考虑的人选里头———毕竟徐家有对孪生小子,他们的年纪和妙儿配对正合适,尤氏只要去徐家一趟就能一次相两个人。
话说这徐家,原本家底就不比张家差,这几年听说又赚了不少、小日子过得也比以前好上不少,可以说如今徐家的家底、已是眼下的张家拍马都赶不上了。加上徐四郎的父亲也是个读书人,且比张光要靠谱用功多了,因此徐家也极有可能会出一位大官人,让他们家的门第更高一些……
有钱且很可能会有权的徐家,对张家来说自然算是很不错的结亲对象了,尤其是张光和徐老爷、徐天光的交情非浅,这门亲事结成的可能性可以说是极大!
虽然张家可能会被说高攀了徐家,但宋人嫁女娶妇一向都是循着“高嫁女、低娶妇”的规矩,因此张家就是比徐家差上一些,只要妙儿的嫁妆风光、那倒也不会被人说闲话。
当然,眼下外人还不晓得张家内里真正的情形,因此尤氏便想趁着内里的事还没完全显露出来时,把妙儿的亲事给定下!这样一来,尤氏给妙儿选门好亲事的把握才会大些。至于定完亲后如何,那本就不是人可以掌控之事,对方应该也不会太过强求,最多也就惋叹自个儿运气不好、摊上这么一桩亲事而已。
不过尤氏倒也不怕妙儿被徐家小瞧了去,只要她提前替妙儿备好嫁妆,张大郎兄弟将来能够有出息,那徐家自是不会计较张家败落,毕竟张大郎兄弟可是妙儿嫡亲的兄长,且从小就疼爱妙儿、以后自然是妙儿的最大靠山。
于是打定主意后,尤氏便挑了个风和日丽、阳光明媚的日子,挑了几样亲手做的糕点,带着妙儿到徐家去串门。
而打从尤氏身子变差后,尤氏就极少带着孩子出去串门,平时那些经常有往来的亲朋好友也渐渐的少到张家串门了,免得尤氏要劳心劳力的招待他们,让她的身子骨越发不见好。
因此丁氏一见家里来了尤氏这个稀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