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皮连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教育心理学·皮连生-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鬊处堵塞,则它们选择走第三条通道。根据这个实验以及其他许多实验,托尔曼认为,动物的学习并非是一连串的刺激与反应,它们学习的实质是脑内形成了认知地图(即现代认知心理学中的认知结构)。

巴特勒特的图式论
巴特利特(F。C。Bartlett;1886—1969)被称为英国第一位实验心理学家。他反对艾宾浩斯利用无意义音节来研究记忆,而主张采用接近日常生活的图画或故事作为实验材料。他研究发现,被试在回忆时往往以具体熟悉的观念取代神秘的术语和抽象的概念,而且随着时间间隔逐渐延长,被试在提取和替代上会犯更多错误。他据此认为,记忆过程是由图式控制的,图式对信息的提取和遗忘产生重要的影响。
下面分别呈现了《鬼战》故事的原文,以及第一位和第十位被试的回忆结果。
《鬼战》故事原文:
一天晚上,两个年轻人从伊格拉克出发,下河去捕海豹。那时天气雾蒙蒙的,而且很安静。随后他们听到战争的喊叫声,他们心想:“也许这里有一场战争。”他们逃至岸边并藏在一根大圆木的后面。现在独木舟来到他们面前。独木舟中有5个人。他们说:“我们希望带上你们。我们将向河的上游进发,向人们开战。你们有什么想法?”
一个年轻人说:“我手上没有箭。”
“箭在独木舟中”,他们说。
“我不去,我可能被杀,我的亲人不知道我去哪里了,但你……”他转向另一人说,“可以同他们一道去”。
所以一个年轻人去了,而另一个年轻人回家了。战士们上了岸,来到凯拉马另一边的镇上。人们下水开始战斗,许多人被杀死。但当时年轻人听到一个战士说:“快,让我们回家。”那个印第安人已被击中。现在他想:“啊,他们是鬼魂。”他不感到痛苦,但是他们说他被射中了。
顺着独木舟回到伊格拉克,年轻人上了岸,进入一所房子并生了火。他逢人便说:“我与鬼魂相伴,我们去战斗。我们的许多伙伴被杀死了。攻击我们的许多人也被杀死了。他们说,我受伤了,但我不感到痛苦。”
他说了这些之后开始安静下来。当太阳升起时,他倒下了,从他的嘴里吐出一些黑色的东西。他的脸变得扭曲了。人们跳起来,大声叫喊。
他死了。
第一位被试的回忆纪录结果:
两个年轻的印第安人住在伊格拉克。他们下海捕海豹。捕猎时天气雾蒙蒙的而且很安静。不一会,他们听到喊叫声,他们从水里上来藏到一根圆木后面。后来,他们听到划桨的声音,看见5艘独木舟。其中一艘来到他们面前,其中有5个人。他们对两名印第安人叫喊,并说:“同我们一起上岸并与那里的人开战”。
但其中一名印第安人回答说:“我手上没有箭。”
“独木舟中有箭。”
“但我可能被杀死,我的亲人需要我。你们没有父母。”他对另一人说,“如果你愿意的话,你可以同他们一起去,我要留在这里”。
所以一名印第安人去了,另一名留下后回家了。独木舟划向上游,到达凯拉马的对岸,并与那里的人战斗。许多人被杀,舟上的许多人也被杀。
舟上的一名战士对年轻的印第安人叫喊,并说:“回到独木舟上,因为你受了箭伤。但印第安人很奇怪,因为他未感到疼痛。”
当双方许多人都倒下时,他回到独木舟上,并划向下游,所以年轻的印第安人回到了伊格拉克。
然后他告诉他们,这里发生怎样的战斗,多少人倒下,战士们如何说他受了伤,但他不感到痛的情况。所以,他告诉他们所有这些往事,而他感到虚弱。当他感到虚弱时,天已接近黎明,当太阳升起时他便倒下。他叫了一声,当他张开嘴时,一黑色物从他口中喷出,然后他们赶忙让他爬起来。
他死了。
第十位被试的回忆结果:
两名印第安人外出到曼帕潘海湾这个地方捕海豹,另有5名印第安人乘独木舟一同前往。他们去战斗。
“同我们一道去,”一个对另两个说,“去打仗”。
“我不能去”,其中一人回答说,“因为我有老母在家,离不开我”。另一人说他不能去,因为他没有武器。“这不是困难”,其他人说,“因为独木舟上有大量的武器”,所以上了独木舟与他们同去。
不久这位印第安人受了致命伤。发现他快要死了,他大叫,他将要死了。“胡说”,其中一人说,“你不会死”。
但是他死了。
梅耶指出,在巴特利特实验中,被试记忆中的原有图式有如下功能:(Mayer;  R。E。  (1987)。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Approach,  p。279~281。)
1.标准化或趋平化(leveling)。无规则的知觉痕迹在保持期间向一个更熟悉的标准的原有记忆痕迹还原,遗忘了许多细节,如地名(伊格拉克、凯拉马)。
2.锐化(sharpening)。知觉对象的某个突出特征在保持期间变得更加突出和集中,强调这个突出的细节,如一位印第安人未参加战斗,因为他有年迈的母亲在家。
3.合理化。使记忆材料与自己的期望一致,例如被试将《鬼战》故事材料视作《钓鱼之旅》或《海战》故事。
现代认知学习观
现代认知学习理论是在皮亚杰认知发展观和计算机科学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现代认知学习理论大致可分两个阵营:一个阵营是在计算机科学影响下产生的信息加工理论,另一个阵营是受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影响而形成的认知建构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
坚持信息加工理论的代表人物有西蒙(H。Simon)、安德森(J。R。Anderson)、E。D.加涅(E。D。Gagné)等,其主要观点是:
1.学习结果是信息在人脑中的表征,即知识的表征。知识以命题网络和产生式表征。产生式这个术语直接来自计算机科学。
2.知识被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命题和命题网络表征的陈述性知识,另一类是以产生式表征的程序性知识。前者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后者回答“怎么办”问题。
3.学习过程包括感觉加工、短时记忆加工和长时记忆储存。新知识学习主要发生在短时记忆加工过程中。
4.影响学习的条件包括外部输入的信息的组织,在短时记忆加工中的新旧信息的相互作用以及伴随而来的知识编码。所以,“学习的重点不在于记忆,而在于编码”(布鲁纳语)。
认知建构理论
坚持认知建构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布鲁纳(J。Bruner)、奥苏伯尔、维特罗克(M。C。Wittrock)等,其主要观点是:
1.学习的结果是认知结构的重新建构或改组。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塑造良好的认知结构。良好的认知结构有三个特点:(1)可利用性,即遇到新的学习时,可以在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到同化点,这种同化点最好是上位包摄性范围大的概念或原理;(2)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3)原有知识的稳定性。另外,许多持认知建构理论的人认为,学习的结果是认知图式的形成。
2.学习分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两大类,前者适合用联想论来解释,后者适合用认知结构同化论来解释。
3.学习总的过程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同化过程。但因为新旧知识的上下位关系或横向并列关系不同,具体的同化模式也不同。
4.影响学习的最重要条件是原有知识结构的性质。原有概括性的上位知识易于同化新的下位知识。外部教学措施(如设计先行组织者)可以影响原有知识的性质,包括其可利用性、概括性、稳定性和可辨别性。
此外,有些心理学家兼用上述两种观点解释复杂的学习现象,R。M。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是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



90年代后出现的新的建构主义哲学思潮
建构主义是一个广泛而模糊的术语。哲学家、教育学家、课程设计专家和心理学家等都使用这个术语,不同的人使用这个术语的含义并不相同。其学习观强调学习者在理解环境和赋予信息以特殊意义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学习心理学研究中,建构主义观点并不是一个新观点,但在20世纪90年代建构主义哲学思潮在西方教育界广为流行,甚至影响到政府的教育政策。
乔纳森(D。H。Jonassen;  1992)在《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哲学范式吗?》一文中认为,20世纪50年代后期兴起的认知革命虽然使教学系统设计技术有意识地否定了许多行为主义的心理学假设,但是从根本上讲,认知心理学对教学系统设计技术影响是微小的。这是因为,认知心理学没有提供足够的范式转变:认知理论提出了心理过程却没有提出必要的哲学假设,其哲学假设与行为主义一脉相承,皆主张认知和学习是表征和反映真实的客观现实的过程,都是客观主义的。
也有人认为,20世纪50年代后心理学家过分依赖计算机模拟,把人脑看成电脑。建构主义学习观兴起的原因就是出于对这种现状的不满。
建构主义的不同倾向
并不存在单一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其观点五花八门。中国学者陈琦和张建伟(1998)引述美国佐治亚大学教育学院1990年组织的“教育中的新认识论”研讨会上学者们的发言,归纳出六种不同倾向的建构主义学习观:激进建构主义(radical constructivism)、社会建构主义(social constructivism)、社会文化认知 (socialcultural  cognition)、信息加工的建构主义(informationprocessing  constructivism)、社会学建构主义(social  constructionism)、控制论系统(cyberic  system)。(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第1期。)
沃尔福克(A。E。Woolfolk;  2001)把建构主义观点分为三个阵营:
1.个体建构主义。个体建构主义者关心个人如何建构自己的认知或情绪成分。他们对个人的知识、信念、自我概念感兴趣,所以有时也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