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你们就应该把对自我的认识提高一个层次,从天人合一的角度,把自己当作世界的和谐一致的部分,以融合的态度承认生活中的一切,包括自己喜欢的,更包括不喜欢的。这时的你们?看世界,就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既有自我,也有别人,而且自我和别人处于一种和谐的统一之中。这样,就不至于受到伤害,也不会伤害其它东西,从而获得刚才我说的圆融无缺的快乐了。下回再聊!”
“你等等…”
来电了,灯火通明。
眼前是黑黑的屏幕,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快乐寓言之十七罗汉
有一个农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虽然不是太富裕,每天倒也过得安然快活。
一天晚上,农夫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得到了十八个金罗汉。第二天,农夫在田野里竟然真的挖到了一个价值连城的金罗汉。
他的家人和亲友都为此感到高兴不已,可农夫却从此闷闷不乐。别人问他:“你已经成了我们村子里最富有的人,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农夫沮丧地回答说:“我在想,还有十七个罗汉到哪儿去了。”
第一章 人生随处有乘除(1)
王卫宾
古人说: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只有安时而处顺,快乐才能成为太多和太少之间的一站。
解开人生的手铐
有一个人到朋友家里去作客。
主人留他吃饭的时候,他觉得菜没有味道,于是主人就在菜中加了一些盐,他吃起来就觉得十分美味。吃完饭以后,这人还在回味刚才的事情。他心里想∶“菜的味道好是从盐中得来,不多的盐就已经这样美味,那么多吃些盐,味道一定格外美妙。”
这样想着,他就向主人要了一大杯盐,然后一口吞进嘴里去,不料苦得要命,就急忙把盐从嘴里吐出来。
他对此百思不得其解,不认为是盐本身太多的原因,却认为自己吃的方法不对,而且怪罪主人不肯告诉他正确的吃法。
人对物质财富的需求也是如此,适量的财富就象调味用的盐,可以让我们品尝到生活的轻松和美好,让身体舒适、心灵舒展。但是一旦对财富的奢求过度,就会失去追求财富的本来意义,把人生变得苦不堪言。
这种奢求就是占有欲。人的需要是有限的,但人的欲望却是无穷的,其中有一些完全是社会生活中的副产品。在这些副产品中,占有欲是最根深蒂固也是最能影响我们生活的一种。
我们要在世间生存,需要有基本的物质条件。但生存条件的满足并不能消除占有欲,而是相反,占有欲会随着条件的改善而水涨船高:希望占有更多的财富,占有更高的地位,占有更大的名望。
但是盐太多了会让感到苦涩,马上吐出来,可是财富带来的多种效果,却更不易让人从它寻找人生之苦之累的根由。
因此,多数人虽然一生奔忙于世间,一生劳碌愁苦,为了占有欲的满足而欢喜,因占有欲的受挫而颓丧,成为“欲望之仆”的化身!
占有欲是衍生比较和竞争的根源,在占有的基础上,我们为了抬高和炫耀自己,就要进行比较。这就像一个锁链,环环相扣,永远不会自己脱落。我们到处奔波积累财富,实际上是带上了这样一副锁链,因而不可能放松地享受生活。
比较又导致激烈的竞争,经济社会是一个强烈的竞争社会。竞争固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潜力,促进了经济,但同时却使我们活得更累更苦。有人一生努力就是为了出人头地,但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再能干的人也无法超越所有人,而只能是“过了一关又一关,山外还有山连山!”。
为了占有,为了比较,我们背上沉重的负担,无时无刻不在紧张的拼搏之中。我们这样做,无非是想得到人生的快乐。但一个人得到的越多,负担也就越重,对失去的恐惧也就越强烈,生活也就变得越复杂。财富得到了,事业得到了,名声得到了,轻松与自由失去了,与轻松与自由休戚相关的快乐也就失去了。
中国古代有人对此这样刻画:
终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
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却嫌房屋低。
盖了高楼并大厦,床前缺少美貌妻。
娇妻美妾都娶下,忽虑出门没马骑。
买得高头金鞍马,马前马后少跟随。
招了家人数十个,有钱没势被人欺。
时来运转做知县,抱怨官小职位卑。
做过尚书升阁老,朝思暮想要登基。
一朝南面做天子,东征西讨打蛮夷。
四海万国都降服,想和神仙下象棋。
洞宾陪他把棋下,吩咐快做上天梯
……
被这样的锁链所困的人,不懂得打开手掌享受一下放松的快乐。即使快乐已经摆在面前,占有欲也会拉着他们紧紧握住的手,把他们从这儿牵走,带到另一堆无休止的追求中。
庄子有一则寓言叫“畏影恶迹”。有一个人很惧怕自己的影子,也很讨厌自己的足迹,而想避开。可是他举足越数,足迹越多;走得越快,影子追得越紧。而以为自己跑得不够快,便发足狂奔,最后力竭而死。
这个人不知道只要走近树荫就可摆脱影子,坐下来不动就可以摆脱脚迹,实在是愚不可及。很多人在生活中营营逐逐,汲汲为利、精神压力很大。这些压力就如影随身一样无法摆脱。
叔本华注意到欲望带给人的这种痛苦,他总结说: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但他只看到欲望给我们带来的痛苦与无聊,却没看到对欲望进行乘除所带来的解脱与快乐,所以他是悲观主义者。
大学时,一位教授给学生讲甲骨文,讲到“幸福”的“幸”时,他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手铐的形象,告诉学生这就是“幸”。
所有的学生都茫然:“手铐”怎么变成了“幸福“?这时老师笑着问:“戴上手铐是痛苦的,而脱去手铐呢?”
学生高声回答:“幸福”。
换了一个角度,沉重而令人生畏的“手铐”瞬间变成轻松而幸福。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快乐其实也是相对的,对于陷于痛苦中的人来说,摆脱痛苦就是快乐。而占有欲则是造成痛苦的根源之一。《天龙八部》四十二回中说,“人生于世,有欲有爱,烦恼多苦,解脱为乐”。
手中的一把沙子
在人生投资报酬率的计算中,没有人能清楚地知道,在得到一些看得到的东西时,有多少和生命休戚相关的快乐,就像沙子一样在指掌间流去。而我们掌中所握的生命的沙是有限的,一旦失去,就再也捞不回来。
快乐是生命中的沙,并不稀有,也无所谓象征,它属于每个人自己。快乐人人皆有,随处可见、随时可得,故而并不稀有,但为什么有人却难以把它们留在手中呢?
把一把沙子握在手里,看怎样才能抓住尽量多的沙子。
为了尽可能多抓,我们可能松松地把手摊开抓了一把,不敢用力,结果沙子全从指缝里流了出来,也可能紧张地抓住一大把沙子,而沙子却仍不断从手缝里流出来。
而真正抓得最多的,是安详地把一把沙子松紧适度地抓在手里,既不抖,也不晃,沙子洒得很少。
如果抓得太松的话,沙子会从手指缝里漏出去,而抓得太紧的话,沙子也会漏出去。只有保持一个平衡的力量,才能保证沙子不漏出去。
再进一步讲,即使我们能够占有所有能够占有的东西,用占有的一切把生活填得满满的,那又会是一种什么情景呢?那是不可能生活下去的。只有留下一些空间,我们才可以提高生活的品质,让平淡的人生更轻松,更圆满。
“享”与“有”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享也就是有,有了才能享,它超越了具体的占有与失去,而着眼于人生最终的目的,也就是人生的快乐与和谐,平静地享受一切“有”与“无”,用享有来取代占有与放弃。
享有的生活状态的最主要特点是安然。
安然是一种与忐忑不安相对的状态,是一种心态,一种境界,感性上安然的感觉就是心在最底处,一种很踏实的感觉;理性上安然则是一种看穿过程,直面结局的大无畏。
安然享有的人,并不是完全没有忐忑。正因为有了忐忑,人的心灵才不会如一潭死水。
经常有人形容自己的心悬在嗓子眼里,或者扑通通地跳,的确非常形象,无论是多么安然的人,突然受到震惊也会有这么一种感受。
如果说安然地享有是一潭平静的水,那么忐忑就是荡漾的水波。
激动、痛苦,悲哀。。。。。。所有的一切感情因素使我们感觉到自己是在活着,而不是对任何事物都毫无感觉。但是,除了体会应该体会到的感受外,更多的时候,我们应该有把握自己感受的能力。
懂得安然享有生活的人,就是能在短时间内化解这种忐忑,调节自己,把悬起的心放回原位置,而不再七上八下。
忐忑是一种本能,而安然则是一种理性,无论在何种状态下,我们潜意识里总想摆脱忐忑回到安然。但是要在令人忐忑的情境还未消失时,通过调整达到安然的状态,就需要一种主动的修为。
如果说,人外在的躁动是波涛汹涌的湖面,那么欲望,则是湖面下的暗涌。在湖面以下,有时看上去十分宁静,把汹涌的纷争全部吸收了,一切繁杂的感受,似乎变得无关痛痒。但欲望却象暗流一样,时刻可能酝酿着湖面的风波。
因此,无论一个人表面多么平静,如果不能切实的把握住自己的欲望,那么仍然不能做到宠辱不惊,临危不乱。
别越过边界追求
把水倒入杯子,太满了就溢出,所以不如在杯满之前赶快停止。锥不能磨得太税利,因为锋芒大露了反而容易折断。金玉满堂不能久守,富贵而骄自招祸患。功成之后要急流勇退,才合于天道。
范蠡和文种助越灭吴,雪会稽之耻,范蠡功成身退,到齐国隐居从商,得以全生。文种不听劝告,虽然并非全为贪恋权位,结果仍然难逃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