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快乐么么茶:人生幸福自助餐丛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人生快乐么么茶:人生幸福自助餐丛书- 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再以买东西为例来说。我们走到商店里,一般会看到“跳楼大减价,最后一天”或者“吐血价,过期不候”,如果我们因此打开自己的钱包,那么我们就是被加入游戏的一个角色敲诈了。

正确的玩法是:第一,把这个减价的产品与另外两个同类产品比较,不考虑价格。第二,把自己真正的需求与产品进行比较,检查是否真正需要它。

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我们自己在玩,没有对手,也不需要战胜谁,因此可以没有任何烦恼结束这一盘游戏。

人们都说成功之门是虚掩着的,当我们开始这样玩游戏时,马上就会发现:快乐之门其实也是虚掩着的。

在圆融中享受人生

快乐寓言之磨砖做镜

马祖师从怀让和尚以后,最初一段时间整天呆呆地坐在那里坐禅。怀让于是便见机施教,问他:“你整天在这里坐禅,图个什么?”

马祖说:“我想成佛。”

怀让就拿起一块砖,在马祖附近的石头上磨了起来。马祖不解地问:“师父,您磨砖做什么呀?”

怀让说:“我磨砖做镜子啊。”

马祖奇怪地问:“磨砖怎么能做镜子呢?”

怀让笑了:“磨砖不能做镜子,那么坐禅又怎么能成佛呢?”

马祖知道师父准备点拨自己,于是问道:“那要怎么样才能成佛呢?”

怀让说:“成佛的道理就好比有人驾车,如果车子不走了,你是打车呢?还是打牛!”

马祖无法回答。怀让又说:“你是学坐禅,还是学坐佛?如果学坐禅,禅并不在于坐卧。如果是学坐佛,佛并没有一定的形状。对于变化不定的事物不应该有所取舍,你如果学坐佛,就是扼杀了佛,如果你执著于坐相,就是背道而行。”

马祖听了怀让的启示教诲,才真正悟了道,离别怀让后,便到江西去作方丈,在怀让的6位入室弟子当中,只有他得到了心传。

绝对的忘我和自我封闭,就象马祖企图通过呆坐来悟道一样,都不是人生圆融自在的本相,因此不仅是愚蠢的,也是不可能的,许多矛盾由此产生。

==================================

==================================

==================================

==================================

第十八章 快乐没有形状(1)

王卫宾

一个人生活中的阴影多半是他本人挡住太阳光所形成的。

没有形状的快乐

首先我们要探讨的是:快乐的定义是什么?

有一个研究人员想归纳快乐的定义,于是他出发到许多地方去调查。他先来到一所学校,问一群小学生:“小朋友!你怎么样才感到快乐、最快乐?”

“吃冰淇淋是很快乐的。”

“考试名列榜首时,我感到最快乐!”

“穿新衣服,我感到最快乐!”

“老师叫我帮忙收作业本时,我感到最快乐,因为我回到家里时,可以跟父母炫耀,老师今天叫我收作业本!”

答案五花八门,而且全部用最真实的儿童语言表达出来。但在所有的答案里,没有任何两个答案相同。

这个人又跑到乡下去问农人:“老乡!你怎样才感到最快乐、最快乐?”

他说:“我今年丰收,我最快乐我看到我种的东西都成熟,销路很好,这是我最快乐的事!”

他遇到一个商人,商人说:“我生意做得很顺利的时候,是我最快乐的事。”

一个学生则回答说:“当我金榜题名时,是我一生中感到最快乐的。”

他又到医院问一个病人,病人回答:“我什么都不要,只要能赶快康复离开这医院,然后蹦蹦跳跳地去做事业,所以健康就是我的快乐、快乐。”

他又问一个父母双亡的孝子,孝子回答:“我什么都不要,只要父母健在,我就感到快乐了。”

这位调查者终于发现,快乐是不规则的,既没有绝对的答案,也没有绝对的标准,它只是相对于每一个人每一种情景而发生的。

我们肚子饿的时候,我们感到吃是最快乐的,当我们肚子饱的时候,再吃东西是件很痛苦的事情;冷的时候加件衣服,我们感到是件很快乐的事情,可是大热天,我们却希望不要穿太多所以说,所谓快乐的定义是什么呢?这定义就在:外界的满足与我们内心的要求协调一致的时候,或者说我们的需求与外界相融合的时候,就是我们快乐的时候

假如说快乐有个绝对的标准,那么这个标准是什么呢?

财富吗?有多少家财万贯的富豪食不甘味,卧不成眠;

权力吗?有多少权力顶峰的人战战惊惊,不得一日安稳;

爱情吗?才华吗?抑或者是自己的相貌?

按照普通中国人的观念,“父母双全、兄弟姊妹多、财产多、读的学校好、老师又好”,应该是快乐的了。可是事实上,很多人父母双全,生活富足,但并不快乐所以快乐。

所以我们说,快乐并没有绝对的标准,完全取决于我们内心的要求与对生命的认识和对世界的融合程度。

快乐没有绝对的标准,对于所有的人来说都是一种幸运,因为我们可以无所参照地按照自已的标准,感受不规则但却无处不在的快乐。

都是人间好时节

有一次,云门大师和徒弟在一起赏月,突然对徒弟说:“我要问你一个问题。”

徒弟谦虚地说:“请师父指教。”

云门大师问:“我不问你们十五月圆以前如何,我只问十五日以后如何?”

徒弟想了想,只好老老实实地回答说:“不知道。”

云门大师说道:“日日是好日。”说完,他吟了一道诗: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都是人间好时节。

整个世界是浑然一体的,我们的精神与物质也是完整的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圆满的快乐与意境,音乐,好书,花朵,知己,美酒,可以让每个人都生活得非常轻松愉快、潇洒自在,但我们大多数人却活得很累,就是因为“闲事”太多,所以才觉得“人间”没有“好时节”。

生活是一场不知道结局的历险。谁积累了更多的财富,谁能走得更远,这些都不重要,惟一重要的是谁真正学会了快乐地生活。这才是我们展望一生时所应该思考的问题。

人的快乐是一个总和,它不仅是爱情的甜蜜、事业的成功、财富的累积以及权力的获取,而是在生活中所经历的一切的一个统一体。

什么样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欢乐,也就有什么样的忧愁和烦恼。有人只抱持肉体的欲望,虽然有安逸中的惬意,免不了心肠狭小患得患失;有人注视远大的理想希望,固然有成功后的丰功伟绩,却免不了忙忙碌碌,思虑重重。

命运,不能由我们去安排,可快乐的结构可由自己去设想、去构造,当我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安排快乐结构,千万要注意,不要让一个局部掩盖了生命本身的美丽。

为了获得任何东西,我们都必须牺牲点什么。我们过分追求这一局部,就必然要舍弃对另一局部的张扬。

但不要忘记,只有失去的和未得到的才是最宝贵的。我们在构造快乐结构的时候,常常为生命中失去的东西感到遗憾。

有一天,上帝创造了三个人。

他问第一个人:“到了人世间你准备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第一个人想了想,回答说:"我要充分利用生命去创造."

上帝又问第二个人:“到了人世间,你准备怎样度过你的一生?”第二个人想了想,回答说:“我要充分利用生命去享受。”

上帝又问第三个人:“到了人世间,你准备怎样度过你的一生?”第三个人想了想,回答说:“我既要创造人生又要享受生活。”

上帝给第一个人打了50分,给第二个人打了60分,给第三个人打了100分。他认为第三个人才是最完美的人,可这样的人在世界上太少,他决定多帮助一些“第三个”这样的人来塑造实现自己。

在中国的正统文化之外,一直有一种闲散自适的文化,认为人生的最高理想,并不是“治国,平家,齐天下”,而是用心地享受人生,塑造和谐的人格,毕生都做一个明慧达观和充满悟性的人。

陶渊明在《归去来辞》里说:“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这样的人生态度,谦虚,简朴,独立,自然,也许并非是理想的极致,但至少是处世的根本。守护和享受着自我这片完整和谐的人生,积极乐观地应对凡世的风雨,热忱率性地承担应尽的责任,便是这种生命哲学的精髓。

象神一样地快乐

我们为什么总是被无端的烦恼所折磨,感到紧张和压力重重?

所有的原因可能只集中在一个地方:那就是我们在强迫自己做不喜欢的事,而且做得无比复杂!

实际上,当我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再这样做,当我们在顺应自然的原则下顺应自己的所有要求,就可以享受到象神一样随心所欲的快乐。

一位建筑师设计了位于绿地四周的办公楼群。竣工后,园林管理部门的人问他人行道该铺在哪里。

他回答说:“把大楼之间的空地全种上草。”

夏天过后,在楼间的草地上踩出了许多小道,优雅自然,走的人多就宽,走的人少就窄。

秋天,这位建筑师让人沿着这些踩出来的痕迹铺设人行道。这是从未有过的优美设计,和谐自然地满足了行人的需要。

这位建筑师一定是位快乐的人,因为他懂得强迫别人或自己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

不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句话听起来似乎非常简单,可是已深深触及到烦恼的根源。因为快乐的体验本来就是出于人性之自然,人有喜怒哀乐之情,如果“任天之便”,不做特意的把捉和阻碍,就如同自然界的“鸢飞鱼跃”,自然会有快乐不期而至。

如果想去看电影,或是出去度假,就去吧。如果走在半路上发现不想去了,就毫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