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高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启高一- 第2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因为张谭没打算自己连续拍个几季纪录片,所以这第一季《舌尖上的中国》。他决定拍摄十二集,也就是《舌尖1》加上《舌尖2》的四集,以及一集超长的花絮。
  吸取《舌尖2》的教训,张谭严格制定拍摄内容,必须是食物为主题,人文不能占比过重。
  “大家都找好自己要拍的题材,回头分完组,我们再仔细探讨拍摄方式。嗯,分组的时候。尽量是有经验的员工分开,加入各个导演小组。”张谭最后说。
  纪录片摄制组的成员,一共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张谭原本的石头团队,一部分是央视纪录片部门的员工。
  六个小组,陈力、王晓宇、余辉各带一组,央视的马志宇、苟玉才、赵世鹏也各带一组。
  ……
  分组结束后,一个小组包括组长共有六名队员,分别是副导演、摄像、灯光和两名场务。这六组人马将在今后一年时间里。天南海北四处飞,拍摄出张谭需要的大量素材。
  会议接下来探讨拍摄内容和方式。
  “纪录片本身就是慢工出细活的工作,外国人为了拍一部纪录片,甚至花费几年十几年拍摄素材。我们需要学习这种精神。当然我们不需要一个镜头拍这么久,分配好各地的取材时间,到时间了就去拍摄。一年时间足够了。”
  张谭说完,又用投影机投影了几张幻灯片。
  “你们先看看我设计的几张海报。”张谭按了一下按钮。第一张海报投影出来。
  海报很有意境,一双筷子夹着一条里脊肉的样式。但是仔细看,会发现红色的瘦肉部分是山的形状,白色肥肉部分是河水,上面还有一条小船,黄色的肉皮部分则是一长串的麦浪。
  等了一会,张谭又切换到第二张。这一张海报也是象形图片,一个大海碗,上面漂着小船,将山水都纳入其中。
  接下来几张,都是差不多意境的海报。
  张谭转而看向众人:“大家大概能揣测到我要怎么拍了吧?”
  陈力点了点头:“大致看出来一点头绪,导演是要借着拍美食来拍创造美食的环境与人对吧?”
  张谭点头:“大概是这么个意思,当然也并非单独拍环境或者人,拍环境、拍人就落了下乘,我们要拍食物。那么食物是怎么来的,谁发现了食物,谁创造了食物,谁吃了食物,那个地方吃食物有什么风俗,都可以添加进去。”
  接着他又仔细说了说,具体的结构模式,然后大家一起讨论,将所有的细节都弄明白。
  接下来几天时间里,张谭从央视拿到了高清摄像机等尖端设备,分配给六个小组。这一次拍摄纪录片,不仅要拍出人文,还要拍出画面,用最美的画面去呈现最美的食物和最美的中国。
  几天之后,摄制组兵分六路,开始奔赴全国各地拍摄。
  张谭也不辞劳苦,飞来飞去,在各组之间转悠,指导监督。
  ……
  “谭张要拍纪录片!”
  这个消息是在2008年的元旦到来后,被人传开的。到了张谭这个级别,要做点什么事情,根本就藏不住消息。
  他会忍着不说,就像他做慈善也没声张,但是不能保证身边的人不说出去。尤其是那些记者,各种拉关系,总会让一些员工心动,然后透露张谭的消息。
  这次的纪录片也是如此,被薪浪网的一名记者率先公布出来,然后被各大媒体转载了过去。
  “央视庐影合作拍摄《舌尖上的中国》,谭张新作确定为大型美食纪录片。”
  “电影导演风生水起,谭张为何又转行纪录片了?”
  “是多才多艺,还是无所畏惧——独家点评谭张成名史。”
  “武侠?歌曲?电影?现在轮到纪录片?谭张究竟有多少才华?”
  对张谭拍纪录片,怀疑、肯定者皆有。
  为免大家胡乱猜测,张谭的个人微…博发布了新消息,低调处理:“拍摄《舌尖上的中国》纯属个人爱好,给广大美食爱好者,带来一些福利,也向大家展示五千年历史的传统农耕文明,人与食物之间的故事。”(未完待续。)


第309章 舌尖上的新年

  纪录片的拍摄不同于电影,拍电影只要选择好几个固定的取景场地即可,拍《舌尖》则需要全国各地跑,六个导演小组是一周换一个地方,按着时间表跑步。张谭就飞得更频繁了,往往一个地方只待一两天时间。
  他要统筹六个导演小组的取景拍摄,虽然不需要亲自掌机拍摄,但劳累并不比别人差。
  苦中作乐的是,这可以算作环游全国,可以游览许多地方的不同山水景色,品味大千世界的风土人情。
  不过也就是开头一阵子比较忙碌,等六个导演小组都走上正轨,分集导演们知道要怎么拍摄了,张谭的任务便轻松下来。
  奔波到腊月二十三小年,摄制组便暂停了《舌尖上的中国》拍摄素材的任务。
  但是团队并未就此解散。
  因为总导演张谭,又突发奇想,准备用过年这段时间,拍摄一部新的纪录片,一部电影格式的纪录片——《舌尖上的新年》。
  “不强求大家,愿意留下来拍摄《舌尖上的新年》,三倍工资,不愿意的可以正常放假回家过年,假期结束后正常拍摄《舌尖上的中国》。”张谭对摄制组成员们说。
  ……
  《舌尖上的新年》还真算是张谭的突发奇想。
  这是他上辈子看过的一部纪录片电影,2016年的新年,距离他重生只有几个月时间的时候,带着父母一起看的。那时候他刚好结束一段恋情,整个人有点文艺范儿。骨子里张谭不是个有艺术家气质的人,但性格里他却十分渴望自己有艺术气质。
  中国电影院里上映一部纪录片。这事儿少见,所以张谭立刻就进了电影院。
  总感觉进电影院看纪录片。是逼格比较高的行为,因为物以稀为贵嘛,电影院一年难得放一部纪录片的。
  当年《海洋》上映的时候,他进电影院了,《狂野非洲》上映的时候,他也进电影院了。
  朋友问他看什么电影,他说看纪录片,朋友立刻惊讶不已。那种惊讶,让张谭会有种鹤立鸡群的错觉。瞧,哥们境界已经超出一般人了。
  现在《舌尖上的新年》上映,焉能不进。
  好吧,他就是这么蛋疼的一个人。
  看完这部纪录片后,觉得这片子真心不错,让人回去胃口大开,是一部制作精良的电影格式纪录片。
  时过境迁。
  过眼云烟。
  决定拍《舌尖上的中国》时,张谭并未打算把《新年》拍出来,因为他看过新闻。这部纪录片投资一千多万,票房只有两百万不到,扑到姥姥家了。所以当时张谭并没有拍《新年》的计划。
  然而现在越来越临近新年,年味越来越浓。张谭忽然就心动了。
  在很小的时候,张谭是那么的渴望着过年,每到过年的时候。能够穿新衣、放烟花、小糖瓜子花生吃不停,还有鸡鱼肉蛋。这是平时难得一见的物事。
  那时候觉得过年,真好。
  元宵节还没过完。就开始盼着下一个过年了。
  随着年岁渐长,也不知道是社会节奏加快,大家没有心情过一个放松身心的年。还是生活质量提高,不缺吃不缺喝,对过年的期待随之淡薄。总之,年味是一年一年的淡了,张谭想着,或许有一天,过年也就和国庆差不多了。
  七天乐一乐,权当放个小长假,休息一下,而不是过年。
  那么隆重的一个节日,总该有一些传承,把它流传下去,别的手段张谭做不到,拍成影像还是有这个能力的。
  唯一纠结的就是,《新年》那票房,能吓死人啊。
  张谭心里有顾忌,晚上睡觉前,搂着苏莎倾诉:“我想再拍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新年》,和现在拍的纪录片差不多,但讲的是新年美食,记录新年传统文化。我打算把它拍成电影的规格,你觉得怎么样?”
  苏莎学校放假后,没有回老家,而是在庐影上班,职务是庐影公司的总经理助理,跟着李艳学习管理。
  闻言有些不解:“如果你想拍,那就去拍啊。”
  “有点难题没解决。”张谭摇了摇头,“《舌尖上的中国》是标准的纪录片,央视出资,央视播放,顾好口碑就行了。但是《新年》拍成电影,进了院线,很可能赔的裤衩都没了,以前国内没人这么玩。”
  苏莎便疑惑的说:“那把《新年》也拍成标准纪录片,不可以吗?”
  “可以,但是纪录片进电影院,国内还没有做过,我想开个头,做个尝试。也算是给中国纪录片事业,探索一条道路。”
  “那就去做吧。”
  “票房扑街了呢?”
  苏莎盯着张谭的眼睛:“你还会在乎票房?你不是天天标榜着自己不爱钱,爱的是生活,是艺术吗?”
  那是装逼的话。
  张谭用小拇指搔了搔眉角:“票房扑街了,不是砸了我的招牌么。”
  “我看出来了,你是有了包袱,人家都说跟着谭张有肉吃,你就患上了思想包袱。其实不需要这样,我知道你并没有那么在乎赚钱不赚钱,你也有能力不在乎赚钱,那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和张谭耳鬓厮磨好几年了,苏莎懂得张谭的心:“你在我的心目中,一向是个敢想敢做的人,既然不想自己变成一个商业化俗人,为什么不勇敢去追求自己喜欢的艺术呢?”
  苏莎说的不算新鲜大道理,但还是给张谭解开了困惑。
  不知从何时起,他渐渐被巨大的商业成绩冲昏了头脑,被无数赞誉吹捧,仿佛成为了成功的代名词。
  然而从重生伊始,他就扪心自问过自己的追求,不是赚多少,是潇洒的生活,有些逼格、有些文艺、有些意义的生活。
  为什么因为担心一部纪录片电影的票房扑街,就不去拍它了?
  《舌尖上的新年》口碑并不差,好评无数,只是不适合商业而已。但为何什么追求都要符合商业呢,口碑和商业,首先应该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