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现在,当天下两极就要正面碰撞的紧要关头,楚国竟然开了禁武令!又联想到之前的《割耳令》……明白了,全明白了!
这是有限制的开禁!——区域范围仅限于敌占区和新领土,武装规模不得大于副佐领的统兵极限:5000人,如果哪支队伍不会数数超出了额度,又或者迷路跑到了长江以南……那都算违法!且是杀头抄家的死罪啊!
另外,时间上应该也有限制,第五条已经暗示了,当战争结束天下一统,部分私掠兵团将得到官家承认,从而成为名副其实的正规军。而剩下的那些人呢?第六条明确给出了答案——实力不足,规矩不严,名气不大,战功不显的小团体将被取消资格,而那些拥有大量实战经验的私掠团成员,他们将以个人身份打散加入楚军!
不错啊,无论是为国为民,还是为家为己,这都不失为一个理想的结局!——后顾,无忧啊!
于是,随着私掠许可证制度的出台,他们在敌占区和新领土上找到了另一条生财之道!
——楚国资源耗竭,可大狄国土上还有无数的耳朵呀!大队人马招惹不起,但找一些小地方的鞑靼守备队,袭击一些落单的鞑靼哨兵和斥候,甚至潜入县城绑架一些肥头大耳的鞑靼财主老爷……这些咱们还是办得到的!只要紧跟正规军的脚步,悄悄地干活,打枪的不要。
这才是私掠兵团的真正用意啊!——富贵险中求!说干就干,咱们拼了!
一时间,无数敢玩命的猎杀队纷纷申请成为私掠兵团,无孔不入潜入大狄境内,规模从十几到几百人不等,甚至出现了以专门猎杀鞑靼人为主业的千人大团队!他们成群结队游走于两国边境地区,采取流窜作案的方针,奉行“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最高宗旨,决不在一个地方多做买卖,奈何从业人员实在太多,你方唱罢我登场,竟是无休无止没个消停!
但凡社会丑恶现象,如果在第一时间无法有效遏制,就会像病毒一样具有惊人的传染性!几乎在同一时间,越境而来的私掠兵团以重利为饵,招募了大量当地人成为兵员。于是,鞑靼本国的割耳运动也逐渐兴旺起来。
据不完全统计,大狄黄河流域的各处县城内,绑架案、失踪案、谋杀案、故意伤人案,全都呈直线上升!每天在城里的臭水沟内总能发现十具以上的鞑靼人尸体,他们全都少了一只右耳!
很快,再也没有鞑靼人敢出门了,全都躲在家里避风头。可紧接着,就接连爆出贵族家里的庄丁护院造反,将主人家满门杀尽后不知所踪的灭门惨案!不得已,有头有脸的鞑靼贵族开始搬家,举家迁移到靠北的地方去。可《割耳令》的传播速度竟是如此恐怖,几乎就撵着他们的屁股往北赶,不少迁徙中的贵族在路上被马匪劫杀,只留下死了满地的“一只耳”。
当然,也有走不掉或者无处可去的中小贵族,他们迫于无奈,在生死考验面前只得忍痛扎上了“双耳洞”,可这样一来,他们就成了臣服楚国的叛国者,被部族军队查获后立刻活活吊死!以此来震慑内心动摇的族人,维护他们摇摇欲坠的统治。
左右都是死,竟没有一条活路!
终于,出现了所谓“沉默中爆发”的导火索,一名被逼入绝境的鞑靼贵族,在最后关头自己扎了双耳洞,然后为了避免被吊死,他暗中联络了城外的猎杀者志愿军,用手中的权力诈开了城门……于是,司隶新郑县,成了第一个楚军未到就自行“解放”的县级城池。
而在此时,刘彤率领的主力军团已攻到了颍川郡的长社县,距离新郑仅五十里!——此次北伐声势浩大,包括二十万降兵在内,整整六十五万人马兵分三路,李天磊孟大牛各领一军,以降兵为先导分别收取河北诸州。而真正的主力军团二十万,由刘彤亲自率领,在常驻青徐的玄武军团第二舰队的护航搭载下,从黄河直入濮水,自濮阳近郊抢滩登陆,在充州境内中间开花四面出击,兵锋犀利锐不可当!
实事求是地讲,所谓“北伐”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的,这次进军不是奔袭,而是实打实攻城略地的侵略战!六十五万人马看似很多,但每攻占一处郡县,都要留下足够兵马守护城池,打击和威慑转入暗处的残敌隐患。
能够凑出二十万军队增援大决战,已是东路军的最大极限,这还是对方大量有生力量兵败青州或散或降,再加上喀尔吉和投降大贵族全力弹压,双重优势连续叠加才有的理想化结果。须知开战之初,大狄八十万军队,凭借偷袭优势雷霆万钧泰山压顶而来,连番恶战好容易才硬吃下汉中南阳两个郡,稍遇挫折就被迫止步于襄樊。
可见,侵略者绝不是那么好当的!
二十万,是经过反复推敲才定下的临界值,一旦突破极限,楚军的力量将不足以压制河北诸州的反弹势力,从而陷入极端被动的危险境地。毕竟,河北诸州乃是最早纳入大狄版图的地域,已被异族统治了整整二十多年,冰冻三尺民心麻木,根基顽固何等盘根错节?决非举手投足就可轻易刨除的!
纵使成功占领了这一大片的土地,想要实现人心同化,将这些人口和资源真正转化成楚国的国力和战力,那更是不知猴年马月的事儿了。
不仅如此,刘彤的进军也是困难重重,只缘其兵锋所指不是别处,而是大狄的心脏所在——京畿司隶啊!
虽然充州空虚,豫州更是连遭祸乱一片糜烂,可毕竟是皇城旁侧帝都屏障,能被安排在这里的贵族势力,无一不是忠心皇室的股肱心腹,这些人的抵抗决心无比坚定,绝不是河北诸州可以比拟的。
然而,刘彤却打得顺风顺水,攻城拔寨直如摧枯拉朽。——要知道距离“北伐”开始才过了仅仅三个月!连行军带攻城,这一路大军竟然直线推进了整整一千五百里!这个进军速度太过惊人,简直可以用横扫形容!
之所以当者披靡势如破竹,这完全要归功于《割耳令》的神奇效果,近七成的郡县根本不需要派兵攻打,只要赶到城下亮明旗号耀武扬威一番,无数大大小小的私掠兵团就会突然冒出来,城内立刻喊杀声起不攻自破,然后就是数以千计的新旧老少私掠者,他们乐呵呵地排着队,手里捧着一串串血淋淋的耳朵等着领取兑换券。
——那些忠心皇室的股肱心腹,就这样不明不白莫名其妙地灰飞烟灭,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难以想象的奇迹。
接着就简单了,部队到了这个位置,一旦打下颍川郡,整个充豫就算拿下了,挺进司隶的通道也被打开!与此同时,大狄皇帝所在的主力军团,整个侧翼全都暴露在东路军面前,两面夹攻的战略,眨眼间就要实现了!
至此,刘彤也不得不承认,武破虏是对的,区区一纸《割耳令》,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远远胜过了军队本身!
挥手百万兵,杀人不见血啊!
第327章 【大哥够狠】
时至今日,这场声势浩大的割耳运动已是风风火火席卷天下,而汉水河畔的楚王却竟然对此一无所知!
——坐镇襄阳的王妃周雨婷,自从上位监国没日没夜的忙开了政务,一身忧思痨病反倒莫名其妙地痊愈了,每日神采奕奕地抱着哈气连天的小思睿垂帘听政,在乔方书、石金奎、吴承宣、田筠驰等贤臣能吏的协助下,将朝廷上下诸事百务处理得井井有条!
可不知为何,王妃将所有关于《割耳令》的奏折不管褒贬全部留中不发,也从来不给前线的楚王庭寄节略。于是,这场破坏楚国基本法,残害无数平民百姓的无耻暴行,楚王殿下也就名正言顺装聋作哑地“不知道”了。
此刻,楚王殿下正乐呵呵地读着捷报——不是来自刘彤的东线,而是西线江梦岚的战区取得了决定性突破!——察合津,倒戈!
是的,不久前还是亲密战友的两个好兄弟,分手不足月余便已再次聚首,区别在于立场上发生了根本变化,——从合兵对敌转为兵戎相向!
具体说来,那是九月中旬的事儿。察合津大汗鄂尔兰打着讨伐“反狄联盟”叛徒的旗号,亲率大军二十万,悍然入侵曾经的盟友大华国!而与江梦岚部对峙的朵里尔十万军队,也被命令调转枪头,从保护盟友的援助者,摇身一变成为攻击大华都城巴郡的急先锋!
事实上,江梦岚只是率军远远督师,鄂尔兰却不顾死伤亡命攻城,仅仅用两个月的时间,大华……灭国了!
察合津也同样自损八百,两路出征军团总计三十万人马,伤亡过半,元气大损,十年内怕是无法恢复了。就连先锋将军朵里尔都在战斗中被“冷箭”射死,战斗惨烈,可见一斑。
这,就是“投名状”三个字的涵义!
鄂尔兰听懂了,心狠手辣的他,也用实际行动向楚国献上了投诚觐见之礼!甚至不惜主动退让出益州三郡,全族迁回青海故地,恢复汉人天下时的原有版图,同时上表襄阳,退位称臣。
楚王对此表示满意。尤其在得知鄂尔兰没有留下一兵一卒,也没有占领大华国一寸土地,便已乘势北进,逼近狄军左翼时,刘枫下旨,册封鄂尔兰为察汗,命其“永镇青海,世代为汗”,同时让他的部队“回国休整”,其余宵小交给“朝廷”来办。
眼看大决战在即,察合津这支已经打残的部队战斗力实在有限,多他不多,少他不少,不忠心更不可靠,作为必须要的投名状,出手打掉赵华已是十足到位了,刘枫哪敢真的让他投入大决战的战场?该走的不要留,还是让他回去吧!
事实上,鄂尔兰也猜透了这一点,该拿出的诚意,他爽爽快快拿出来了,“投名状”上缴,任务完美达成,这场战争已经没他什么事,复为诸侯坐等天下归一就行了,陈兵敌境更多的只是做足姿态罢了。
得到楚王颁下的册封和调令,鄂尔兰长长地舒了口气,然后叫出自己的八个儿子,就当着楚国使臣的面,由大汗亲自动手,为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所有男性皇族扎上了象征臣服的第二个耳洞,随后捂着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