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女教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娱乐女教皇- 第20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并不是只有大统一王朝才存在令人印象深刻的君王的。其实在一开始的时候,成秋屏还考虑过蜀后主孟昶,不是为了他本人,是为了开满芙蓉花的蓉城,为了那位悲愤地念“十万将士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的花蕊夫人。不过要是这样,这家伙就成背景了。而另一个人选同样是类似时期的,那位差一点就统一了天下的周世宗,不过可惜的是,对于这位强人,成秋屏的影响仅止于赵匡胤是篡了这位的儿子的位立国,所以对柴家异常尊荣这一点。

在这个没有百度无法知道信息的世界,成秋屏只能依靠自己那未必靠谱的记忆力,颇为苦逼。

通常情况下,华夏的定位都是所谓大统一帝国,但是华夏分裂的时间却是比统一的时间更加漫长,但是大多数人对于这些分裂的时间是没有什么概念的,三国好歹还因为《三国志》和《三国演义》而闻名,但其他时间呢?三国之后,五胡十六国,多少人清楚?一句魏晋南北朝就把漫长的数百年时间一笔带过,唐宋之间五代十国又是多漫长?说来谁又清楚那一段历史呢?

太多的生命和故事被埋葬在这种漠视中,而无数精彩的故事也在其中。成秋屏和普通人一样,对于这些故事其实不算太了解的,不过好歹她是影视圈的人,为了题材,对于这些朝代还是有点知识积累不至于两眼一抹黑的。毕竟其实对于影视圈来说,大统一王朝的剧情已经被拍滥了,也只有去寻这些夹缝中的故事,倒是新奇。关键在于大统一王朝的知识大家都知道,稍微犯点错就被批判到死,而这些夹缝里面的时期,大家都不太懂,观众也好糊弄不是?

盘算了一下,成秋屏还真觉得,或许自己可以在这些夹缝里面的朝代里面找几个帝王人物来进行拍摄。

不过这样选择,利弊同样明显,利很简单,就是能够挑到一个合成秋屏心意的人物来拍摄,但是弊端嘛……且不说对于这些历史人物成秋屏那可悲的记忆力,另一方面,这些快速崛起又快速低落下去的政权的头号人物,传奇是一定有的,但是却缺少一种真正身为帝王的味道。仅仅是作为一种典型的武装割据完了享乐的军阀模式存在,而成秋屏想要的是够资格的帝王。

想想《伶官传序》,多少快速崛起的所谓帝王被各种人给掀翻了?这不仅不能造成成秋屏所喜欢的悲剧的气场,反倒是只会让人觉得可笑而无奈。成秋屏个人并不欣赏这种电影风格,她的风格理所应当就是浩大而隽永的。

考虑到这个程度,能够拿来用的人物已经少到了极点,或者说是因为成秋屏本来就不清楚这些时代的人物,少也是正常的。倒是难得居然还留下了不止一个能够符合成秋屏的要求作为她下一部电影主角的人选。

第一位,就是周世宗柴荣,即将一统天下,结束天下分裂的情况,却因为自身的病痛而中道薨逝,子孙之位被人所夺,多么令人遗憾又慨叹?

而另一位嘛……

PS:

秦末的这个剧本来自于高中的时候班上舞台剧原创剧本《阿房晚照》,可怜我已经忘记了剧本是什么剧情了……大致描绘了一下,具体台词记得很有趣,但是完全不记得。默默捂脸。以及下一部电影不是这部,是另一位非常非常非常传奇的人物的故事。说来,虽然他的定位是帝王,这个故事却大约是个偏向将军的故事?但不是这么简单,很难解释……下一章揭晓是谁,知道的人大概就懂了。

几天没看……无限**之门的情节大转折啊……黑手突然出现让我愣了好久然后停下没敢往下,还是稍微存几章再看吧……



 第250章 卡在电影名上

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次因为异族入侵导致中原大乱的情况。当然,通常而言这有一个前提,就是中原本身处于弱势。这是一个典型的此强彼弱的格局。最开始,是匈奴、鲜卑,后来变成蒙古、女真,到了清末,又变成了扶桑。当中原文化强盛的时候,它们永远安安静静好像不会威胁到华夏,而善良的人民总是愿意相信所有人都和他们一样安于平淡而幸福的生活,不愿相信这个世界上竟然会有总想着不劳而获,看见别人过得比自己好就选择用刀兵抢夺的人存在。所以中原总是一次又一次地遭遇这样的劫难,一次一次逃脱不了这悲剧的轮回。

强秦,碾压得匈奴气都不敢出。

强汉,暂时的隐忍是为了封狼居胥,封侯万里。

而后,汉末三国,五胡乱华,并州地区匈奴人羯人叛乱,烧杀掳掠祸乱天下。

北地苍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中原十室九空。

这个时候,一支军队横空出世。这并不是一支严格意义上的军队,没有光鲜的甲胄,没有风光的将军,这是由无数汉族流民构成的不算军队的武装集团。它的名字叫做“乞活军”。

乞活军,只要看一眼这个名字,听一声这个名字,谁都明白其中的含义。已经要活不下去了,已经到了生命的最低点了,已经到了尊严的最边缘了,只存在最卑微的希望,只有最小的愿望,活下去。为了活下去,他们能够做一切。

而这支军队中,出现了一个被后世很多人遗忘。却以其光芒让当时无数人为之震撼的人物。

他的名字叫做冉闵。

或者那个敬称,冉闵大帝。

孔子曾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而假如不是冉闵,假如不是这冲破五胡乱华的压制的一声怒吼,整个中原,整个中原文明如今会是什么模样?谁都不敢去想,谁都不忍去猜。成秋屏不太清楚其他人的事迹,但是对于武悼天王冉闵。却是再清楚不过,这个人无论从什么意义上,都是个传奇。准确地说,在他的面前,唐宗宋祖的光辉也会变得暗淡,这是毫不夸张的说法。

秦皇之伟业,摄人心魄;汉武之权柄。令人心惊;唐宗之传奇,教人向往;宋祖之功绩,使人慨叹。但是他们中的任何一个,却不能像是冉闵一样,知道他事迹的人,即使是提起他的名字也会有一种强烈的激动。贯穿了脊髓,让人不由为之颤抖,无法抑制自己汹涌的情绪。只能怔愣,只能软弱地哭泣。

让成秋屏自己来评价冉闵的话,她仅仅能够干巴巴地说出一句“是条汉子”这样的话了。除了这样的话,她能说什么呢?言语是匮乏的。

决定了要拍摄的主题之后,就是剧本问题。

对于五胡十六国时期历史的茫然成为了成秋屏最大的障碍。

说到底。成秋屏了解冉闵,却不可能了解到很高的程度。她知道宋朝统一之前收拾了北汉,但是却不知道冉闵历次战争和谁打了,仅仅知道几个最主要的人物,所以在撰写剧本的过程中就只能尽力缩减下来,只展现几个关键点。但是成秋屏心里非常清楚,正因为只描绘那些主要的东西,恐怕大家的触动会更大,因为那些都是精髓,说来很多剧情并不是那么压抑,甚至是令人感到畅快的,可因为整体的大背景问题,这种畅快反倒会变成一种强烈的情绪,让所有人都无法控制自己,进而感受到一种异样的悲恸,是悲恸而非悲伤,这样的感情是见证那些伟大的时候人们不由自主升起的感受。

想清楚了之后,成秋屏才提笔,说来,这一部影片是不需要配合出版一系列的书籍来解释背景的,成秋屏自己也记不住那么多东西,那么在电影本身的背景描绘上,就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在《华夏之三国演义》的末尾,成秋屏曾经一笔带过地提到了异族势力的壮大和对中原的侵蚀,但是终究是轻描淡写,现在却需要进行一定的强调。背景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不是清楚五胡乱华的时候中原是何等可怕的样子,这个不清楚华夏的文化的世界的人们恐怕是很难体会到冉闵是怎样一个人,他的行为有失多么令人难忘,他又是凭什么会被人们称为“大帝”,他仅仅是“曾经”拥有一个小小的国度,还疾速地覆灭了。然而他所获得的“大帝”这样的称呼甚至是无数的明君圣君都无法得到的。但是,如果耗费太多精力在描绘这些东西上面的话,整个故事的主题就可能从英雄的故事变成对于苦难的控诉,这可不是成秋屏喜欢的类型。这中间还要掌握一个合适的度。

另一方面,冉闵这个人的性格和定位……能够饰演这样一个极度的人格魅力聚集体的,好像还真的只有宁朗?倒是应了一开始宁朗和她约定的合作这件事。只是另一方面,流民组成的军队永远无法和正规军相比,说来就算岳家军是岳飞的家丁,但是多少还是有点地位的,而相比之下乞活军的状况就不是那么好了。

流民是什么样子,他们就是什么样子,只有一丁点武器和防具能够证明他们是军队。甚至于队列都显得缺少组织纪律,就算有人努力维持,饥饿却让他们无法很好地执行命令,毕竟这群人一开始聚拢的原因就是为了活命。这样一支军队,使得他们成功的并不是精良的训练或者别的什么,而是生存。他们之所以能够在战争中获胜,是因为他们不敢失败,失败对他们来说就意味着死!乞活乞活,他们要活,所以他们必须胜利!

大量的残次品盔甲和武器。想一想道具方面要耗费的精神就让人觉得有点崩溃,还好这事儿现在不归成秋屏直接负责了,直接交给周飞去做就是了。成秋屏在自己的本子上稍微记录了一下关于背景描绘和人物大致形象设计以及道具的问题,然后才继续往下思索。

关于主角的定位,首先在历史上冉闵上战场是十四岁,这不太利于电影的演绎,但是考虑到这样一来反而更加能够以年龄展现出战争的残酷和时代的悲剧,成秋屏决定保留这个设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要强调这个设定,乞活军应当是一支偏向老弱病残的军队才对。

而性格……不可以是那种圣人一样志向高远浩大的,毕竟环境会使得这样的性格变得讽刺起来,反倒是那种有点类似于赳赳武夫一样,粗野一点的感觉会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