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明朝当书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混在明朝当书生- 第1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会赞同,而我朝廷的官员,听命朝廷,朝廷说不帮的话我也不能私自帮忙,再说了,论交情的话,我们之间实在没有什么交情可言的我现在只希望事情不要发展到那种需要我出面灭你们黄河帮就行了当然,朝廷要帮你们,那么你们自然也得表现出来朝廷能帮助你们的好出来,这两个方面,完全取决于你们,而这个时候则也靠你还有,也别老指望着朝廷,一般而言,不到不得已的时候,朝廷是不愿意出面的。”

自己昨晚上其实也就是在哪里打胡乱说而已,这老三显然已经相信了,所以这个时候还是得好好的给他提醒一下,免得这以后出了什么乱子又找自己帮忙,这次都是看在少林寺的面子上,自己已经是冒了很大的风险,可没有下次了

老三闻言点点头,道:“这个我知道,不过还是谢谢大人的指点之恩,如此一来草民也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了,黄河帮绝对不会轻易就倒下”

正文 第一百六十八章 倭寇问题

第一百六十八章 倭寇问题

黄河帮的事情算得上处理好了,整个小镇又和以前一样,不过很多人的心里对于先前的事情还是记忆犹新、。

可对于包篆而言,方琪和柳诗诗两人都走,总感觉少了一些什么。

空易等人已经先去少林寺,这下面最后也就剩下了包篆和他的那些光头兵们。

现在柳诗诗和方琪都走了,这带队的人最后也仅仅只剩下唐隐而已,于是包篆也只有安排他带队,把人带回营地去,毕竟如此多的人呆在这里也有些不合适。

人一下撤走,那些江湖人士看这里也没有什么意思,也就各自散去。

“你还打算回少林寺?”

朱蕊看着包篆,他这又是一身的袈裟,难道还打算回去当和尚?

包篆有些无奈道:“我这除了当和尚之外,可没有什么想法了?这皇上没有下旨让我离开,我怎么能离开?”

这皇帝现在都没有下令,包篆自然也就回不去,只有老老实实的接着当和尚,直到这圣旨下来,然后自己也才有机会离开这里

朱蕊抿抿嘴,道:“那我就让皇兄下令,让你回去,如何?”

包篆扭头看着朱蕊,问道“你让皇上下旨?”

朱蕊狠狠的点点头,道:“对, 只要皇兄下旨的话,你不就可以不用当和尚了吧”:

这倒是实话,不过这皇上会不会下旨?对于这点,包篆还是有些不怎么相信

看到包篆脸上露出了犹豫的神色,朱蕊立即道:“你不相信是吧?那好,来人啊”

“公主”

一个侍卫立即上前

朱蕊立即道:“立即回京城,然后就给皇兄说,要皇兄立即下旨,让包大人还俗?”

“这……”

侍卫有些犹豫。

“还不快去”

朱蕊喝道

“是”

侍哪里还敢犹豫,急急忙忙的离开了这里,其实这里距离皇宫绝对不是什么很近,这来来回回的也需要很多时间。

让侍卫出发之后,朱蕊这才扭过头来,道:“这下你相信了吧”

“相信了,相信了”

包篆点点头,道:“在这之前,你住什么地方?这少林寺可是不能住人的,要不在这客栈选一个宅子吧‘

朱蕊连忙问道:“那柳姐姐先前住在什么地方,我就住哪里好了,对了,柳姐姐去哪里了?”

柳诗诗去了什么地方,包篆还是不知道, 如此一提及的话无疑也就提到包篆伤心处

摇摇头,道:“这个我不知道,你要住下也就住下吧,反正现在哪里也空着”

朱蕊还真的就住下了,而这一住也就是两多月。

正在包篆百般无聊的时候,朝廷还真的来人了,而这来的人居然是张永。

代表朝廷,张永带了不少的金银来,用来给少林寺作为修葺所用,少林寺虽说不允许女客进入,但是对于太监可没有什么限制,于是自然也就让他进来。

找了一间屋子,等包篆进来之后,张永这才笑着问道:“包大人,在少林寺呆得怎么样啊?”

包篆也没有想到张永居然亲自来了,连忙道:“张公公,没有想到您居然亲自跑一趟”

张永笑道:“皇上很重视你,所以咱家自然也就亲自跑一趟了,而且公主在这里,这距离皇宫也太远了一些, 皇上还是希望公主回京城去,不过现在可以看得出来,你这不回去,公主自然也不会回去”

原来自己居然还是托别人的福啊

包篆的心里不由的叹口气,立即道:“谢皇上圣恩,那么这离开少林寺之后下官也就直接回寻邬去?”

寻邬?

张永摇摇头,道:“不用,皇上这次可不希望你去寻邬,而是希望你去福州”

要自己去福州干什么?

包篆心里不由的有些奇怪,要知道自己的老窝可是在寻邬,为什么要自己去福州?

这福州有什么好的?

对于这一点,包篆顿时有些百思不得其解

张永见此,笑道:“是不是觉得对于皇上的圣意有些不明白怎么回事?

包篆老老实实的点点头,道:“的确,为何皇上要下官去寻邬,要知道下官的兵营可是在其他地方的?”

张永叹口气,道:“或许你不知道,现在福州一代,可是多事之秋啊”

包篆心里更是奇道,多事之秋?这宁王的叛乱不是刚刚搞定,什么时候又成了多事之秋了?

难道这福州也有人造反不成?可自己这点人去的话又有什么作用? 上次也是自己大胆,所以拿了南昌,可这次自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别人都知道你这些光头兵的存在,怎么可能还浑水摸鱼?

看到包篆一脸的惊讶,张永道:“事实上,这一切都是因为倭寇频频sāo扰沿海,当地百姓苦不堪言”

所谓“倭寇”一辞的由来,是从‘高句丽广开土王碑’(西元414年)碑文上所记载“日寇而来,在此“寇”当动词,即“日本侵略(某地名)”之意,而之后“倭寇”二字作为名词独立,用以称呼来自日本的侵略者。另一方面,在16世纪丰臣秀吉对朝鲜半岛出兵、以及中国的抗日战争里,两国的人民都称呼日本军为“倭寇”。

日本进入南北朝的动乱状态,倭寇的活动也由于政府管制力减弱而加剧。由于前期倭寇对于日本与明朝、高丽贸易造成破坏,初成立的明朝政府对日本南朝发出讨伐倭寇的要求,随后敕封讨寇有功的南朝将军“日本国王”的称号。之后北朝室町幕府在南北朝合一后,由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满再度进行讨伐,随后受封为新的“日本国王”。李氏朝鲜的开国君主李成桂因为讨伐倭寇有功得到很大的声望和势力,后来进行政变取代高丽王朝建立朝鲜王朝。之后随著明朝与日本间勘合贸易的盛行,以及对马岛与朝鲜之间的贸易开放,前期倭寇也逐渐式微。

明成祖发动叛乱,夺取政权,迁都北京后,据说建文皇帝在南方的残余势力与日本海贼合作,以日本一些岛屿为基地,在中国和朝鲜沿海进行报复性侵扰,由于这些南方人身穿日本人服装,使用日本人的武器和作战方法,所以也用“倭寇”这名词来称呼由日本人与南方中国人所组成的海盗集团。明成祖晚年,由于陆上北方威胁未除,南方郑和下西洋以后,鸡增的海陆来往也带来了渐盛的倭寇侵扰,遂实行海禁政策,只开放勘合贸易(官方贸易),但后来到了嘉靖二爆发了宁波之乱,加上稍早时,葡萄牙人入侵发生了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此后沿海治安多次陷入危机,明朝遂宣布中断一切贸易,期望以围堵的政策来减轻倭寇的威胁,但也断绝许多自唐朝以来整个贸易产业链相关从业人员鱼业、手工业、造船业、贸易的生计,致使贸易地下化,商业纠纷无从解决,遂转成武力报复,倭寇之乱不减反增,造成了嘉靖倭乱。

而在现在这个时候,倭寇已经的灾害已经不是一点点,朝廷其实也很头疼,可惜的是在抗击倭寇上面并没有取得让人非常满意的成效。

其实这和明朝的兵役制度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现在明朝的军队大多数都是自给制,军队以自己的屯田收入供给自己。第一,他使军队基本上成为一个封闭集团,不仅组织上,生活上也基本是独立的。整个保卫国家的任务不是由这个国家的全体居民负担,而是基本落在这个封闭集团身上。这种沉重的军役负担,时间一长他们就要想方设法逃脱。第二,在这时生产力的情况下,这一集团内部自给,必然加重对屯军的剥削,也当然降低守军的待遇,军卒的生活低于全国百姓的生活水平。军队和地方的反差,使得军卒不安起来,sāo动起来。他们想摆脱沉重的徭役,过上富裕的生活,唯一的办法就是脱离军队。军官的腐败更促进了军卒的逃亡。军官为了发财,侵占军屯,役使士卒耕种,使卫所军粮饷供应不足;军官克剥军卒,使他们更加困苦;军官贪图贿赂,放纵士卒逃亡;军官贪图军卒月粮,军卒逃亡不予追报。因此卫所军缺额越来越严重,而且战斗力异常的低下,面对倭寇的时候,很多士兵这不大就已经开始逃亡,以至于倭寇异常的猖獗,有些甚至已经深入内陆,这种情况下,朝廷也感到异常的无力

对于倭寇,包篆多少还是了解,当然最著名的无非就是抗倭名将戚继光了,不过算下时间,这个时候戚继光还没有出生,他的老爹都还穿着开裆ù玩泥巴

这倒好,这刚刚出家结束,这又要自己去打倭寇,打倭寇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不过自己也才八百多人而已,这让朝廷头疼的倭寇有多少?这人少了话自己岂不是和菜一样,如此端上去岂不是就被人给切了?

当下问道:“不知道这倭寇到底有多少人?

张永道:“人数说不清楚,各地上报的情况也并不一样,不过他们大多时候都是小股队伍,朝廷的大部队一去,他们就一哄而散,逃到了海上,而朝廷的军队一走,他们又出来祸害百姓,所以就必须由你这种小队伍对付他们才行”

借口

包篆的心里瘪瘪嘴,这绝对是借口,这倭寇小股部队,难道朝廷就不能把自己队伍分成小股部队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