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女长嬴by繁朵》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贵女长嬴by繁朵- 第5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再说虎奴若是寻着了他,哪里还能放他独处?就算不亲自寸步不离的守着,至少也要打发可靠的人陪伴在旁,以防他醒了之后叫不到人——虽然他现在一点也不想见任何人。
难道是被其他什么人救了?
不是说盘州如今非常之不太平,盗匪多如牛毛、流民四处流蹿吗?不是说无论是盗匪还是流民,有时候其实是一种人吗?自己仓促出来,虽然没带银钱在身上,只一身华服就足够引人垂涎了,更不要说他束发金冠、腰带嵌玉,以及腰下所佩的一对鲤鱼羊脂玉佩……照如今这世道来说,这副装扮没有足够有威慑力的护卫在侧,不是应该走在市中都会飞来横祸么?!
更何况他最后昏迷过去前,分明是在荒郊野外。按说不会有人……就算有人也应该是强人,还应该有野兽啊!
实在没有野兽,毒蛇虫蚁呢???
为什么自己居然好好的躺在土炕上不说,不远处甚至就堆放着自己的外袍、金冠、佩玉等物?
这洪炉般的乱世里,他却偏偏遇见了一位拾金不昧救死扶伤的好人么……
“这般多舛的命途,却非要我走下去么?”卫新咏怅然的想道,“我前生里到底作了多少孽,这一世要这样的偿还?”想到这儿,卫新咏胸中一口气卡住,上不得,下不得。
正悲愤之间,却有人进了这土屋——前面说了,这屋子小得很,但有人进来,那就直接在炕边了。
但这进来的人,卫新咏却不太看得清楚。
主要是他的脖颈都酸痛得很,病中身体又虚弱,没什么力气,不好侧头或翻身。偏这人,矮。
估摸着,才到成人腰间。
卫新咏费力的扭过点头瞥了他一眼——皮肤黝黑,眼睛倒是挺大,黑白分明,透着精神,但面相却非常的老实忠厚。是个八、九岁模样的山村小儿,衣裳破旧,与这土屋的景遇非常相衬。
这小儿看到他醒了,颇为高兴,咧着嘴就笑了起来,继而语速极快的说了几句话。可惜方言口音过重,卫新咏如今又状态不好,却是基本没听懂,只是茫然的望着他。
这小儿又说了半天,似乎没发现卫新咏没听懂他的话,愣愣的看着卫新咏,等待着他的回答。
卫新咏自然无法回答他。
两人这么僵持了会子,那小儿却是渐渐露出同情之色……
卫新咏心想应该是这小儿或其家人之类从野地里救了自己,看自己那样的狼狈,所以同情自己吧。
他自嘲一笑,暗道自己在阀阅中虽然是费尽心思才有一点地位,可这样的乡野之民……便是自己在帝都穷困潦倒一辈子,身份也是他们所望尘莫及的。不想今日倒被个黄口小儿同情了一把。
他这儿出着神,乱七八糟的想着。
那小儿倒是蹑手蹑脚的跑了出去,片刻后,竟拉了一个面黄饥瘦、看起来比他还小一点的女童进来。
卫新咏不喜孩童,他本来也有求死之意,即使知道跟前这两个孩子许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却也没有什么感激的念头,倒是觉得他们烦人得很。
然他试图出言驱赶时却发现,自己喉咙干得厉害,居然一个字也发不出来。
于是那小儿与那女童一起同情的打量他片刻,继而那女童慢吞吞的说了一句——因为说得慢,卫新咏又聪慧,连估带猜的居然弄懂了这句话的意思,顿时面色一僵!
却是因为那女童说的是:“小哥,这人既然是个哑巴,我听雷伯伯讲过,哑巴天生就听不见,咱们想跟他打听有没有遇见过咱们阿爹,可是不成了。”
卫新咏:“……”
先前那小儿懊恼的说了一串话,他说的又快又急,卫新咏可没听明白几个字了。
倒是那女童继续不紧不慢的道:“阿爹他前些日子不是还打发人过来给咱们送柴米,说什么……卧县还是什么地方的那些人暂时不能待在那里了,要退走,有打算往咱们雍县那边退的。那些人人多势众,阿爹跟雷伯伯他们觉得抵挡不住。不然怎么会叫娘亲带咱们搬到这里来呢?”
那小儿又说了一番,那女童嘟嘴道:“我倒更喜欢柳家大哥,他认识字。阿爹若叫他来给咱们送柴米,得空,还能教我认几个字呢!”
接下来那小儿带笑说了几句话,也不知道他说了什么,顿时惹得女童大怒,抬腿就踹了过去——难为她被惹急了,说话居然还慢吞吞的让卫新咏听得懂:“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你懂不懂?你个长到现在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蠢材!就会下水摸鱼上树掏鸟蛋!活该你一辈子没出息!讨不到婆姨!”
“你叫余兰,那个兰字你不也是不会写【注】?”这会那小儿被打得不住躲闪,说话语速慢了,句子也不长,卫新咏倒是听懂了。
两个孩子自从“发现”卫新咏是个哑巴也是个聋子后就对他没了兴趣,当着他的面打打闹闹,一忽儿就跑到外头去,听声音是去远了。
被丢下来的卫新咏望着偶尔落下泥屑的屋顶发呆……
以他的城府,不难揣测
出经过——他是被这兄妹两个甚至包括他们的那位娘亲一起救了,这些人救他也不全是为了好心,却是以为自己可能晓得那兄妹两个的阿爹的行踪。
虽然不知道这些人为什么会这样认为,但这兄妹两个的阿爹,应该是一伙盗匪或流民的头领。
不过不管是盗匪还是流民,规模与实力应该不怎么样。
那名叫余兰的女童所言的“卧县”,卫新咏估计是因为乡音诘屈聱牙,她说的,应该是“豁县”。
由于帝都之变,天下士族纷纷派出私兵驰援京中。原本占据豁县的流民虽然发展规模庞大,却也不敢直面天下士族同心协力之下的锋芒——所以识趣的主动退走让路了。
当初卫新咏也是推断出这一点,让莫彬蔚放心的带三千精骑夜以继日的赶路。
莫彬蔚只有三千兵马,又急着赶到京畿接应,不会在豁县停留。
但在他之后驰援的青州军就不一样了。二十五万青州军不过是青州第一批驰援帝都、或者说进入中原的兵马。
出青州时,青州其实是三十二万。
为什么到京畿的只有二十五万?
因为数十万大军,又不是全是骑兵,还携带着辎重,哪里可能像莫彬蔚一行一样,除了必要的歇营外,呼啸而过,停都不停?
所以青州军经过豁县是这样的:大军抵达前数日,探马先一步赶到,探察方圆百里之内的动静;接着前军派出精锐,一路扫荡,平匪驱民,砍瓜切菜一样清洗了一遍豁县左近的势力;继而才收拢兵马去收拾豁县,修补城墙建筑工事,往四面八方撒出岗哨……确认安全了,中军也恰好赶到。
大军花了几日光景经过豁县,末了,六万步卒一万骑兵被留了下来。
这种主宰大魏南北的交通要道,青州军既然得了,肯让出去才怪!
……且不说青州军,且说原本占据豁县的那些流民。
他们惧怕士族兵锋,拱手让出豁县,总不可能一头扎进深山老林里从此洗心革面做个好人去了。当然是……另外去抢块地盘。
看来是有人觑中了救下卫新咏的这对兄妹及他们母亲原来住的地方——雍县。
而这对兄妹的父亲那伙人势微,自忖抵挡不得,就让家眷避其锋芒到了此处……也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居然恰好救下了卫新咏。
推测完这番经过,卫新咏无奈长叹……这真是……天不亡他,他求一死都不可得吗? 

、第八十三章 兴平元年

第560节第八十三章 兴平元年
帝都与燕州既已收复,此番戎人进犯的统帅三王子业已自刎阵前,虽有少数戎人侥幸逃生。但因为北路被封,只得散入大魏腹地,苟延残喘。
戎人形貌大异魏人,即使如今国中混乱,他们只要一露头,立可辨认,想来剿灭他们不过是早晚的事情——横竖这些人的人数是不可能干下夺城据县的事情的,沈藏锋等人一商议,决定让如莫彬蔚这样的士族私兵前去追杀,既是给莫彬蔚这些人一个攒功劳跟名声的机会,也是让边军在京畿附近休整一下。
毕竟无论是西凉军还是青州军都是仓促远来,辎重不全不说——这一西一南两支边军在帝都被围之后都有观望之意,其心叵测。
要不是苏秀茗与沈藏锋当机立断,放弃燕州亲自回去要兵,怕是此刻帝都还在戎人手里。
先前他们急于救人,各施手段把大军带了出来再说,留了一大堆明的暗的麻烦打算往后再收拾。现在两家本宗都在突围时遭逢大难,原本指望长辈出面稳定本宗地位,如今非但不可能,甚至连他们自己的地位都受到威胁了。这种时候,辎重当然要省着点用,讨伐戎人的事情也要晚点来,总之是先把后患解决了。
而燃藜堂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刘希寻父子虽然也都走了东门,却侥幸生还,并且在数日前忽然回到刘氏祖宅,拿出了威远侯生前期许他、几乎明着说要把燃藜堂传给他的几封书信,当众痛哭威远侯这样仁慈宽厚的长辈何以天不假年、以及他身为被威远侯视同嗣子一样栽培的后辈居然没能送威远侯最后一程……
刘伯照的能力平庸,本就是各方角力之下彼此妥协,念着他是威远侯之嫡长子才让他出面“主持”东胡。现在刘希寻这么一哭,俨然逼宫,再加上之前太尉那一派在东胡的族人从中煽风点火,燃藜堂里闹成了一团。
如此三大边军对于趁着戎人败退之际直指王帐都是有心无力,只得花大力气安抚人心,借口各家遭厄的长辈亲眷需要收殓及安葬,朝政也须重新立起,命大军驻扎京畿,暂缓北进。
帝都虽然像点样子的府邸都被戎人引火焚之,以至于幸存下来的女眷们都只能避去城外觅居,但好在皇宫尚且幸存。
众人索性暂时借住了几处偏殿,而从前举行朝会的正殿自是成为议事之处。
他们所要议的头一件就是新君——国不可一日无君么——原本在帝都的宗室人数还是很有些个的,但经过东门突围之后,仅仅活了三两人。
其中申博与皇长子申琅是最先被确认已经驾崩的,因为他突围时所乘坐的车驾在青州军赶到前,就被西凉军中的探马发现叫乱军践踏得不成样子,断裂破碎的马车中间流淌出泥浆也似的血肉,与四周雪土混为一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