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炮灰生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红楼炮灰生涯- 第1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媳妇儿不在家里住着,却去了外头?
刘姥姥到底也是见过些事情的人了,这又是人家的家事,自然不好多嘴。又道:“那,我能给府上的表小姐磕个头么?也多亏了这位表小姐,我们板儿也能够读书了呢。”
鸳鸯奇道:“什么表小姐?姥姥上次来的时候有见过其他人么?”
周瑞家的赶紧解释道:“看我这记性。上次刘姥姥来的时候,就曾经见过林大姑娘一面。林大姑娘还赏了个荷包呢。”
鸳鸯道:“我记得那个时候林大姑娘还在孝中,姥姥又是怎么见到林大姑娘的?”
“那回我送刘姥姥出去的时候,梨香院的小门正好开着。就那么巧,跟送客的林大姑娘打了个照面。”
鸳鸯看了看周瑞家的,转脸对刘姥姥道:“姥姥,林大姑娘毕竟不是我们家的姑娘,如今已经回自己家去了,也不在呢。”
刘姥姥道:“是这样么?那倒是我来得不巧了。二奶奶和林大姑娘对我有恩。却是连磕头都不能够。二奶奶还好,还在京里。这位林大姑娘只怕以后都见不到了吧?”
在刘姥姥的印象里面,连守孝都在别人家里,只怕是因为家里没有人了,才不能不寄人篱下。而离开了外祖家。说不定是因为宗族里有人来接,所以才会离开。
刘姥姥是按着常理来推断的,却没有想到事情就是这么出乎她的意料之外。
只听鸳鸯道:“姥姥要见林大姑娘还不容易。林大姑娘如今也在京里呀。只是林大姑娘家里也没个正经的长辈。就她们姐弟几个在,如今又出了事儿,只怕没有这个精神招待姥姥了。”
刘姥姥吓了一跳:“这位林大姑娘家里出事儿了?”
鸳鸯道:“可不是。姥姥家就在郊外吧?可知道红苕么?”
刘姥姥道:“怎么会不知道呢?我们家就种着好些呢。”
鸳鸯道:“就是这红苕惹的祸。据说这红苕就是林大姑娘家里第一个种的,如今红苕在京畿泛滥,朝廷收不上赋税,要拿她们家呢。你就是去了,只怕她们也没这个心思招待你。”
刘姥姥吓了一跳:“怎么会收不上赋税呢?夏粮不是都交了么?”
鸳鸯道:“那我就不知道了。如今老太太那边也在为了这个着急呢。姥姥,你这一大早就出来。想必也饿了吧?厨房里已经备了饭,您先用着。我出来也有一会儿了,只怕老太太会找我。我先回去了。”
刘姥姥直愣愣地点了点头,心乱如麻。
她们家也是得了红苕的好处的人家之一,对那林家庄子的主人自然是感恩戴德的。知道了这庄子的正经主子就是自己的熟人。刘姥姥自然是开心的。可是现在听说这位大恩人有麻烦了。刘姥姥自然坐不住了。
这顿饭,刘姥姥是味同嚼蜡,吃得非常不舒服。她问了周瑞家的好些问题,听了越发担心。
周瑞家的是王夫人的心腹,王夫人对林家不感冒,周瑞家的对林家自然也没有好脸色了。王夫人希望林家能倒了,落落贾母的面子,周瑞家的自然也不希望林家始终高高在上。
自然回答刘姥姥的话的时候就带了些出来。
周瑞家的虽然没有明说,但是刘姥姥却是听出来了。
在刘姥姥心中,林家的姑娘在无依无靠的时候,尚且能够有丫头婆子伺候着,还能够拿那么大的一只十足真金小猪送人,显然家里是极富贵的。而红苕又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儿,惠及百姓之家,又救了不少人,这又是一桩大功德。这谋财害命的故事,刘姥姥也没有少听。该不会是有人想要在这天子脚下算计人家小姑娘吧?会不会是因为对方势力很大,所以才会让这堂堂国公府都忌惮万分,不敢援助自己家的外孙外孙女儿?
这么想着,刘姥姥也坐不住了。
她原来还想着去忠清巷那边给王熙凤磕头的,现在她也没有这个心思了。她拿出一块碎银子给周瑞家的,又被周瑞家的给推了以后,就心事重重地走了。 

165御驾亲临
户部仓部只有三位主事,负责各地粮仓事宜,当然,他们只要登记各地粮仓的粮食储备就可以了。也就是说,他们只要管好手里的账本就够了。
作为户部的官员,他们也知道下面的人的手段。在收夏粮之前,将部分陈粮卖出去,一来可以为新粮腾出储存空间,二来也可以保证粮仓了的粮食不会因为霉变而无法使用。当然,粮食放在粮仓里面也是要损耗的,这个损耗也是被朝蚭邮芎腿峡傻摹r舱钦飧鲈颍呕嵊谢鸷闹嗟脑铀按嬖凇320系哪闪钢笨梢远嗍找徊糠至甘骋舱且蛭飧觥?
不过,任何的法律都存在漏洞,火耗和捐输也一样。不要说那些奸商们收粮的时候用大斗、售粮的时候用小斗了,就是官府去下面收赋税的时候也会用大斗。用大斗,哪怕是每五斗多收那么一两成的,寻常百姓也不敢开口的。
有良心的官员会在收粮的时候告诉下面的百姓,交上去的粮食多少是赋税,多少是杂税,还会尽量控制,使得杂税不会超过正经赋税。
如果遇见个狠心的,甚至是完全没有良心的官员,那么下面的百姓就惨了。因为沉重的赋税杂税会让一户七八口的人家连一套衣裳都凑不起来。
京畿的官员们还算好的。毕竟是天子脚下,毕竟京师里有无数的御史等着闻风奏事,等着扬名立万,有御史台的存在,他们还不会那么夸张。但是,京兆尹的特性注定了每一任的京兆尹都做不长。
新任的京兆尹就是一位冒进之徒,居然让下面的人将粮仓里面大部分的粮食都给卖了,等着夏粮入库的时候好搜刮一笔。他已经准备好了特制的大斗了。
没错,夏粮收割之前,正好是青黄不接的时候,也是一年里头粮食价格最好的时候。上任京兆尹大人为人极其保守。在新粮入库之前,绝对看不到他卖粮食的。所以,现任的京兆尹大人背地里可没少骂他笨,不知道搂钱。
要知道,收夏粮之前的粮价和夏粮收上来之后的粮价,那可是天差地别两个极端呢。
如果换了别的地方。如果没有红苕,也许这位新任京兆尹大人的行为造成的后果不会这么严重,但是,偏偏今年出现了红苕,偏偏红苕不在朝廷规定的粮食名录上面。偏偏本朝的百姓们可以自由地选择用粮食缴税,抑或是用银钱缴税。
所以新任京兆尹大人只能望着成堆的银钱和空空如也的粮仓发愁了。
朝廷可是有规定的。为了预备灾荒,粮仓里必须要有多少多少的粮食。如今粮仓里面的粮食不够。那当地的官员是要问罪的。如今他已经把粮食都卖了,粮仓里大多是空的,京畿承宣布政使的人眼看着就要来查粮仓了,户部的官员也会在下个月过来,他自然是慌了手脚了。
就是账面上的赋税够了,粮仓里面的粮食不够也是没有用的。这里是京兆尹,夏粮收完了,京畿承宣布政使会派人查一遍。户部也会派人来查一遍。他有这个信心买通承宣布政使的人,却没有这个信心买通户部的人啊。
而且,在收粮的斗上动手脚。借机中饱私囊乃是半公开的秘密。现在老百姓们都用银钱缴税了,自然又少了一笔灰色收入了。
新任京兆尹大人赶紧叫人去市面上收粮食。结果出乎他们意料的是,京畿各地都在收粮食。
跟新任京兆尹犯了同样的错的人可不止一个两个。虽然夏粮收割以后。这粮价应该会下跌的,可是因为京畿各县都在收粮食,还是大宗交易,使得粮价反而往上面走了。
又损失了一笔的京畿各级官员可把林家给恨的。
自然,他们就准备整林家了。
林家如今只有几个孩子在,往年用在其他人身上的手段自然不能照搬。林如海在南面,为了双季稻的事儿忙得是天昏地暗。双季稻的好处,大家都是看得见的。这手段轻了没有效果,这手段重了,就无法达成目的。
本着法不责众的心态,这些官吏们开始在暗地里准备了。
林招娣也没有料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在她的心中,红苕高产又比小麦稻谷便于储存,是一种非常优秀的粮食作物。却没有想到,在她的操作之下,红苕成了京畿首屈一指的经济作物。京畿各县大多数的百姓种植红苕那是除了红苕能够果腹之外,更多的原因是因为红苕能够用来酿酒,能够为家里带来一笔巨大的进项。
不少家庭甚至靠着这比巨大的进项支撑起了家里的全部开支。
这样的结果完全出乎了林招娣的想象,让她措手不及也让她有些哭笑不得。
但是,那些官吏们的反应比林招娣快得多得多,这样的事情他们也没有少做。往年他们虚报灾荒的事儿都做过,更何况如今不过是小小的推卸责任的事儿?只要奏报有人种植妖草,导致京畿粮食大量减产就好。至于老百姓们交上来的赋税,往杂税上一摊,就可以斩去一大块儿。再把账面儿上弄平整了,自然好办。
想到了这个法子的人不是一个两个。
很快,朝廷就接到了奏报。这县令大多数都是科举出来的,做得一手好文章。就是不是科举出来的,手底下也有几个能人,这送上来的奏章那叫一个花团锦簇艨廴诵摹?
皇帝接到这样的奏报当然是怒发冲冠。
“什么?居然有人推广妖草,致使京畿粮食减产?”
京畿乃是一国之根本,如果京畿发生灾荒,就是其余的地方都丰收也是补救不过来的。因为流民会在第一时间里冲击京师,造成京师动荡。这是任何一个皇帝都不愿意看到的。
那奏事的小吏本来就是户部的,人有些呆,直直地上奏道:“回圣上,的确如此。今年微臣照例检查夏粮征收情况,结果京师这边的粮仓大多数都是空的。微臣又去检查了通州官仓,结果通州官仓也是半空的。微臣连夜又去了通州周围的六县,这六县官仓也都是空的。微臣跟官仓的库大使闲聊过,这些库大使们都说。是因为今年下面的百姓们用银钱缴了赋税的缘故。”
这小吏也是聪明人,什么都不多说,只说他听到的看到的,却在文章之中将粮仓空空如也的情况形容得非常严重。
民以食为天。这些官仓里的粮食除了要预备灾荒,也有相当的一部分是要调剂到户部,作为军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