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炮灰生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红楼炮灰生涯- 第18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叶嬷嬷道:“不止如此。你们大概不知道,这位贾理问的嫡亲的姑姑跟我们家的两位姑娘很要好,她的年纪也比我们二姑娘小两岁,又是嫡出,很多话儿别人不敢说,她就敢说。这位宁国府的姑娘就曾经为了荣国府算计贾理问的媳妇儿的事儿像我们家求助呢。”
“怎么这荣国府算计了宁国府的大老爷,又算计上宁国府的小媳妇儿了?”
“打丫头羞小姐。这贾秦氏不管怎么样,也是这宁国府第三代爷们的原配,是孙冢妇。她跟她婆婆不一样,她婆婆是继室,虽然是宗妇,却没有生养过,在族里也说不上多少话。可是这贾秦氏却是个极好的,人生得好,又会来事儿,又有算计,无论是这宁国府里还是贾氏一族的族人们,提起她没有不服气的。如果她在,自然是把族里的事儿打理得妥妥当当的,这荣国府又如何显能耐呢?只要她在一日,岂不是一直被宁国府压过一头去?”
“所以这荣国府就算计上了她?”
叶嬷嬷点点头,道:“她是个会来事儿的,这招人喜欢,所以她姑姑非常喜欢这个侄儿媳妇,怕这个侄儿媳妇被人算计了,连累了自己的侄儿不能抬头做人,也连累了自己的哥哥,这才有了宁国府给自己家还没有加冠的哥儿捐官的事儿。”
韩大奶奶道:“怪道呢。我们江南地界的这些官家女眷们私底下也低估过。按照惯例,就是要捐官,也要等过了三十岁,或者是有了举人的功名。三十岁的时候,记、性、儿也比不得少年时,要继续进学也比以往困难很多,弄个候补的官位也好看。至于有举人功名的,捐了官儿,也可以一边等着缺儿,一边给人家做幕僚,顺便积累经验和人脉。一个没有功名年纪又小、还没有加冠的半大的孩子也来捐官儿,未免招人眼。”
韩二奶奶也道:“是啊,我们爷同窗家里的女眷们也会来我们家里作客,偶尔也会说起这位贾理问。毕竟,像贾理问这样的未及弱冠的公侯人家的哥儿,还从小小的九品下的小吏做起,无论别人如何刁难都咬牙撑着的孩子实在是太少了。下面的人好像都足够给这贾理问做父亲,见这孩子知道上进,又忍得住,最后都不好意思整这孩子了。”
叶嬷嬷道:“这也是这孩子有担当。你换了别人去看看,有的是男人把事儿往女人身上一推,然后自己自顾自地乐呵着了,哪里会管媳妇儿的死活?反正家里的门第摆着,有的是女人等着嫁给他呢。”
韩大奶奶也韩二奶奶都点头称是。
哪个女人不想着自己能够嫁个有情郎呢?
很快,江南官场和跟官场有联系的人家的女眷对贾蓉秦可卿夫妻两个都转了念了。以前她们心中有多少疑惑,现在她们心中对贾蓉秦可卿就有多少怜惜。
经过了整整一年的努力,贾蓉终于发现,自己身边的这些同僚们对他改观了不再视他为林如海的依附。他这一年来的努力总算是得到承认了 

175设计
秦可卿是个温柔又多情的小女人,加上她是原配,哪怕她的丈夫的官位品级低了一点,可是她会做人,也招人喜欢,加上林家的关系和韩家人暗地里帮忙,这小夫妻两个的日子很快就好过起来了。
虽然宁国府荣国府在江南很有势力,又有很多的老亲,可是这些势力这些老亲基本上都在荣国府的手里。谁让之前贾敬被算计得进了道观,贾珍年纪也轻,又是个不怎么靠谱,对着荣国府比自己的父亲还尊敬的主儿呢?宁国府的势力被荣国府抢了去也不奇怪。
不过,秦可卿也发现了自己宁国府的优势。
没错,那些势力那些老亲都成了荣国府、成了那贾史氏贾王氏婆媳两个的囊中之物又怎么样呢?谁知道拿着那些东西,跟着那些老亲们勾勾搭搭的,会不会惹了上面的忌讳,给家里、给自己的男人招来的麻烦!
何况自己的丈夫还年轻,有的是时间慢慢地经营起属于自己的人脉,又何必一定要等着接别人的东西?
秦可卿自从嫁了贾蓉,心里就不安稳,生怕自己会害了自己的丈夫。可是贾蓉居然愿意为了她舍了京里的荣华富贵,来江南给别人打下手。就冲着这一点,秦可卿就认定了他,铁了心,要跟他过一辈子。
大多数女人都是这样感性的。自己的男人对自己好一点,无论这个女人有多么厉害,手段有多么高超,身份有多么显贵,只要那个男人对她好一点儿,或者刚刚好好达到了这个女人心底的那条线,这个女人就一辈子认定了他,死心塌地地跟她过一辈子。
秦可卿就是这样的女人。
这一次,为她付出,让她感动的。不是别人,正是她自己的丈夫。
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加幸运了。
秦可卿身边也有几个厉害的人物,见自己的小主子这样坚决,少不得私底下也指点了秦可卿不少东西。
所以,即便韩氏是林如海的妾室,秦可卿也做足了晚辈的样子。逢年过节的,都去给韩氏行个礼。虽然韩氏是妾室,当不起她的磕头,可是两个人客客气气地坐下来一起说话还是可以的。毕竟韩氏是林招娣的生母,而林招娣已经是朝廷正式册封的县君了。
就秦可卿自己的意愿来说。她也愿意跟韩氏多加来往的。韩氏是她这么多年以来见过的唯一能够在相貌上跟她平起平坐,或者说高她一头的女子,说话行事斯文又端庄。跟着韩氏在一起。秦可卿可是难得地轻松呢。
也正是因为如此,秦可卿在给京里送节礼的时候,各项物件都越发精心了。给贾赦邢夫人这边的东西和给贾政王夫人这边的东西都分开了,还特地准备了江南的小玩意儿给林家姐弟几个和迎春惜春贾琮贾环。
正是因为这样,这一年的中秋节节礼要比往年更加费心。
往年,林招娣也好林黛玉也好,身上都没有封爵,不过是普通的官宦人家的小姐而已。以晚辈的身份给父亲的同僚们送礼,自然是可以的。官场上的人都是林如海的同僚,不少人还是林如海的后辈。其中也有不少受过林如海的照顾的,所以注意一下林如海留在京里的几个孩子却是可以的。
今年却不同。今年,林招娣也好林黛玉也好。都已经是一等县君了。她们的品级虽然不算高,却也超过了大多数的小吏。这大多数的礼单也要更改。还有,之前送了贺礼过来的人家,她们也要送上一份体面又合乎规矩的节礼才是。
正经的应酬往来不一定要登门拜访,这逢年过节大事小事的节礼也一样是应酬往来。最是马虎不得的。无论是怎样的人家,在女眷不能轻易出门的年代,女眷之间的交情,基本上都是从这些来来往往的节礼上开始的。
林招娣和林黛玉两个,一左一右坐在寒烟厅正堂的填漆榻上,一人拿着旧例,一人拿着已经收到的礼单,两个人都拿着笔,在纸上写写画画。
“姐姐,你看这位都察院的冯大人家里是不是添减些个?我们是一等县君,而这位冯大人却是监察御史。虽然说是老资格了,可是这品级到底不如我们。而且这次冯家更是早早地把节礼送来了,虽然跟以往变化不大,可东西却比以前多了三成呢。而且冯家送礼的日子也比以前早了好多呢。”
林招娣点点头,道:“是啊。臣子之家的姑娘受到朝廷册封的也就我们两个,就是想找些参考也难,也只有我们自己斟酌着些个了。这位冯大人送来的东西的种类跟以往的都差不多,可见人家对我们家的态度还是没有很大的变化。至于提早送节礼和数量上的加厚,应该是我们姐妹的品级变动的关系。以前我们是打着晚辈的旗号往冯家送节礼的,冯家既然当我们是晚辈,收到节礼以后,再回一些自己家的东西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儿。如今我们的品级高过了冯大人,冯大人自然就要依下官往上峰送礼的规矩了。嗯,我们还是照着以往的单子给冯大人家里备礼。这样,从礼单的数量上来看,正好比冯大人的礼单略略薄了一成多一点。另外,我们还可以额外给冯大人家的哥儿准备一些书籍什么的。我记得冯大人家的嫡长孙今年就要正经上学堂读书了,他的生日就在这八月里。另外备一份书籍文房,再特别注明了是给冯大人家的哥儿的,也不算过。”
林黛玉抓起边上那厚厚地一刀有关都察院的诸多官员家庭情况的详细资料,再一次确定了监察御史冯大人家里的情况之后,才道:“姐姐,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们的节礼也要赶紧送了。这冯家哥儿的生日就在后天呢。”
“嗯。那就将给冯家的节礼另外放好了。最迟后天早上就送过去。”
林黛玉点点头,想了想,将帖子和礼单写好,交给边上的白鹄。白鹄另外抄写了,这才算是正经的帖子和礼单。
正经大家闺秀的笔墨可是不能出自己家的二门的。就是让自家的兄弟们拿去玩耍也不成。经过嬷嬷们的教导之后,林招娣和林黛玉都非常注意这些。
弄好了冯家的这一份。林黛玉又拿起了御史台的范大人家的礼单,细细地看起来。
在林招娣的印象之中,都察院应该就是御史台才是,等真正接触了家里的应酬往来,她才知道,这个时空的御史台是御史台。都察院是都察院。御史台是言官的根据地,负责的是监督百官,而都察院是挂在御史台名下,专门负责复审户部和内府转过来的盐铁官营和朝廷的茶税等事宜以及专门负责边关贸易的衙门。御史台是清贵廉洁,都察院却相反。位卑却有钱。可以说明明就隔着一堵墙,却是天差地别的两群人。
有御史被贬进了都察院的,但是都察院的人却很少能够爬进御史台的。
当初。因为贾家的事情,林如海就受到了牵连,从高高在上的从二品的御史台第一把交椅,堂堂兰台寺大夫沦落为仅仅是七品以下的监察御史。可以说,因为贾家,林如海够丢脸也够倒霉的。
如果不是皇帝念着两人从小到大的情分,林如海说不定还真的会在都察院里窝上一辈子,又哪里有机会去扬州管着皇帝的钱袋子?又哪里会找到了机会东山再起?
对于林如海这样心高气傲的人来说。从高高在上的兰台寺大夫掉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