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敝国所献宝刀,削铁如泥,锋利无匹,敝国虽小,亦有持刀之士数十万,人人皆有此刀,臣在敝国,不曾闻中土有之!」
李泰臣侃侃而谈,神情恭敬,眼里却尽是骄傲与不屑。
这些话背后摆明了是威胁,大宋君臣岂有听不出来的道理。
王雱再也按捺不住,冷冷说道:「使者孤陋少闻,谓中国无良马宝驹,真是夜郎自大。」
李泰臣看了王雱一眼,略带调侃地笑道:「这位一定是王丞相家的公子,当年还未及冠,就欲平定洮河地区,志向之大,臣在夏国,早有听闻。
「不过臣所言,却断非虚辞,宝刀良驹皆在,尽可一试。」
他既有挑战之意,大宋的君臣们也不好示弱,便有御前带刀侍卫,取了西夏进贡的宝刀过来,又有人取出一副盔甲,一个使者在侍卫的监督下接过刀,对着盔甲就是一刀。
只见刀锋掠过,竟然把盔甲给砍成两半!
顿时,殿中大宋君臣鸦雀无声。
李泰臣洋洋得意,那些带刀侍卫哪里肯服气,有人便拨出刀来,照着盔甲也是一刀,把盔甲也砍成了两半。
这一刀下来,形势立即逆转,李泰臣目瞪口呆,大宋君臣洋洋得意。
李泰臣如何能服气,走到那个侍卫面前,问道:「可否借刀一观?」
那侍卫望了皇帝一眼,赵顼心里高兴,笑道:「给他看一下无妨。」侍卫这才把刀递给李泰臣。
李泰臣接来刀来一看,不禁哈哈大笑。
王安石恼他无礼,厉声喝道:「放肆!」
李泰臣轻轻把刀还给侍卫,向皇帝长揖到地,笑道:「臣刚才失态,还请皇上见谅。只是臣有一事不明,这侍卫所配宝刀,是中国所产呢?还是大理进贡?」
原来那侍卫的刀,全是从大理进贡来的宝刀。
王雱见李泰臣夸口,他一向长于辩论,当下微微冷笑,道:「使者休要狂妄,我中华仁义之邦,以礼义为先,不比尔等小国,在乎这些奇技淫巧之物。中国兵甲精足与否,足下若想知道,沙场上自会给你答案。
「回去告诉你家国主,他若真心想臣服,我大宋一如既往对他,若想要绥州城,尽可派兵来取,不必再逞口舌之利。」
这番话,既是当时大宋的国策,也是王雱一生所持的强硬主张。
李泰臣嘴唇微嚅,还想要说什么,王安石怕他又说出什么沮丧大宋君臣信心的话来,朝赞礼官打了个眼色,匆匆结束了这次接见。
接见结束之后,皇帝留下石越和王雱谈经论典。
石越见赵顼眉角之间,隐有一丝忧色,知道他在为刚才的事情担心,便问道:「陛下可是为刚才之事介怀?」
赵顼叹了气,「范纯仁〈注二十一〉在朝之时,朕曾问他西北边事如何,他说兵甲粗备,城防粗修。
「朕问他为什么说是『粗』,他当时说『粗者,不精也』,现在想来,言犹在耳。」
王雱听赵顼说到范纯仁,顿生警觉,轻描淡写地说道:「李泰臣也多有夸张,臣于西北兵事亦颇留心,说西兵人人有那种宝刀,绝无可能。
「这次朝廷派王韶去主持西北兵事,必定成功,陛下不必忧虑。」
自然,说西夏人人有那种宝刀,这种事情,石越也知道是不可能的。但是,西夏兵强悍过于宋军,重装骑军铁林军名震天下,也是不争的事实。
因此石越道:「陛下,前一段时间曹村大水,若非刘涣当机立断,大事去矣,然而水退之后,刘涣仅能功过相抵,此诚让天下愤不顾身的忠义之士心寒。
「范纯仁忠直,对西北兵事说的不会是假话。臣不似王元泽这么乐观,臣以为大宋兵制,也需要变一变了。」
王雱轻笑道:「石子明说得不错,中书久欲行置将法〈注二十二〉,此事真是刻不容缓。」
石越知道王雱天性聪颖,对自己又颇有防范之意,见他将话题顺势引向置将法,也只得暗暗苦笑,道:「置将法确是良法,不过臣以为须中书、枢密商议停当才好。」
赵顼因为改良青苗法推行的三路,政府由大债主变成监督者后,官吏们对付百姓的手段少了许多,朝野非议也大大减少,因此,对石越颇为信任。
这时,他便笑道:「正是要二府商议。」
石越迟疑一阵,忽然又说道:「置将法有朝中诸位大臣商议,陛下英明,自可择善而从。臣受陛下知遇之恩,无以为报,想向陛下讨一件差使做。」
赵顼和王雱都吃了一惊,石越平时不太愿意担任差使,众所周知,这时,竟主动讨要差使!
赵顼吃惊之后,不由得大喜,笑道:「卿想做什么?朕无有不应。」
王雱听到这句话,脸色不由得一沉。
石越连忙谢恩,笑道:「臣想让陛下给臣一个差使,半年之内,可以监管京师官营的冶铁坊和兵器作坊。」
赵顼怔道:「卿有何计较?这有点大材小用。」
王雱虽不知道石越想做什么,却打定主意,绝不让石越如意,也说道:「正是,况且,本朝也没有这个体制。」
石越本是想亲自了解当时的冶炼工艺,和兵器制造水平,希望有机会做一番改进。
但他生性谨慎,不会想当然地以为自己可以随便搞出什么发明,来提高当时的工艺水平,所以也不敢许下诺言,怕万一失败,会大大损害自己在皇帝心中的印象。
他沉吟一会,想了个借口,道:「陛下方留意边事,做臣子的想为陛下分忧,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臣是想有机会,了解一下兵器制造各方面的情形,将来或能有一得之愚。」
赵顼因答应了他「无所不应」,便笑道:「此事有点麻烦,冶铁归虞部管,军器归三司胄案管,卿就做提举兵铁事吧,中书议过即可出差办事。
「此事涉及到三司,也需先知会他们。」
王雱连忙说道:「陛下,臣以为提举兵铁事,这个名分不太妥当,不如叫『权判军器冶铁事』。」他说的这个名目有讲究,大大限制了石越的权力。
赵顼想了想笑道:「这个名目太小气了,不如叫权提举虞部胄案公事〈注二十三〉。」
石越连忙谢恩,他知道,皇帝也是有玲珑心的人,给他这样的身分,可以兼管虞部与胄案,他办起事来,自然更加方便。
对于石越的新任命,在中书省并没有什么阻力,王安石只要别人不和新法为难,他也就不太会去玩政治手腕。
况且他也不觉得,石越去管隶属工部的虞部,和隶属三司盐铁司的胄案,会有什么不妥之处。
当时人说「宁登瀛,不为卿;宁抱椠,不为监」,这个官职,说白了,也不过是一个寺监之职。
王安石反倒是欣赏石越,找了个这样的差使来做。他哪里知道,石越根本没听说过这些口号。
得偿所愿的石越,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官营的冶铁坊和兵器坊,不过,一心一意想让历史大吃一惊的石越,却被历史给惊呆了。
日产一吨铁的高炉,以及当时最先进的灌钢法,给想要改进大宋钢铁工艺的石越,泼了一头冷水。
而管军器制造的胄案,更让他吃惊,「广备攻城作坊」属下,有专门制造火药、猛火油的作坊,而其技术更是严格保密,连自己要求阅读,都要经过层层手续审批。
激动不已的石越,连忙去看火器成品,发现除了火箭之外,还有毒药火球、火炮,甚至还有叫做「霹雳炮」的东西─和手雷差不太多。
胄案的官吏都知道,新来的上司是皇帝的宠臣,自是尽力巴结。
见石越对火器充满兴趣,于是一个个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深恐石大人不知道他们各个作坊,在火药制造方面的成绩。
石越看看这个,拿拿那个,突然看到一件奇怪的东西:一把长枪上,绑着一个纸筒。
他拿起来打量,怎么想也想不出来这是什么东西,于是疑惑地望着一个官吏。
陪同的官吏连忙说道:「大人,这个叫火枪。」
「火枪?」石越吃惊地反问道,声音大得将众人都吓了一跳。
火枪是这样的吗?
他还真不知道世界上第一把火枪,居然只是一把长枪上,绑着一个竹筒。
看到石大人充满疑问的眼神,作坊的官吏们连忙解释,「作战之时,点燃纸筒,就可以喷出火,烧伤敌军。然后,士兵依然可以用这把长枪作战。」
「还真是有创意呀!」石越心道:「不过,我能告诉你们更有创意的东西!」
潘照临不动声色地听完石越对这些火器的描述,不以为然地说道:「公子,战争的胜负,不是由兵器决定的。」
对于至理明言,石越从不反驳,不过,他也有他的看法,「武器好一点,总比武器差一点强。」
潘照临又泼来一盘,足以浇灭石越第一天上任全部兴致的冷水,「打仗其实就是花钱。火药兵器价格不低,作用有限,毫无意义。
「大宋没有能力大规模生产火药兵器,也没有钱大规模装备火药兵器。况且,我没有听说过依靠火药兵器,就可以取胜的事例。」
石越的心顿时沉了下去,打仗就是花钱,这是真理。特别在古代,想要以战养战,几乎不可能。
他搓着手,在花园里走来走去,拧紧了眉头。
侍剑见他这样,笑道:「公子,不用太担心了。难不成非得要用火器才能打胜仗吗?」
「小孩子家懂什么?」石越朝他挥了挥手,侍剑嘟着嘴站到一边,不敢作声。
潘照临也不知道,石越为什么这么重视火器,又说道:「打仗重要的是将领的谋略,和士兵平时的训练,本朝的兵甲,无论较之夏国还是契丹,并不逊色。」
他对于辽国,始终不太愿意直呼国号。
「关键是我们没有骑兵,养不起骑兵!」石越皱着眉头说道。
「火器能对抗骑兵?」潘照临感到不可思议,当时的火器,还只是战场上的辅助兵器。
「现在当然不行,不过,我可以改良。」石越支支吾吾地说道。
潘照临几乎感到有点不可思议,把火器改良,就可以用来对付骑兵?他不禁来了兴趣,「请问公子,该如何改良法?」
「这……」石越被问住了,他可不懂枪械设计。
石越又在冶铁坊和制造军器的东、西作坊待了一个月,几乎什么事都没有做。除了亲自看着工人们开工,就是和官吏、工人们聊天。
一个月的时间里,石越差不多和几百个人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