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宇停下,把他的包袱递过来,对李越说:“把那两支短弩组装出来。”李越终于舒了口气,他早就想装出来,一直不敢提,怕赵宇说他胆小。他赶快解了包袱,拿出两小包竹子部件,几乎没有怎么看就组装出两支短弩。
这弩很轻很小,前面的弧度很大,完全是竹子的部件,因为赵宇要求不用铁的东西。也是,他们哪里去找铁匠?如果用车床加工市镇里能买到的铁器,那得多费劲儿?最后又能出几张弩?可竹子却是漫山遍野的,用不完。电脑控制的切割加工竹子简直跟切豆腐似的,准确快捷,能把零件加工到十全十美,部件之间的契合非常紧凑巧妙,插入后由于相互之间的作用力,根本不用钉子胶水。只是弩弦曾经着实让李越费了番心思。他试了健身房里的拉力绳,还试了货仓里的行李搬运传送带,后来最让他满意的竟是他的床铺。卧舱里的床板实际是由超强弹力线拧成的绳索织成,而这些弹力线是由强化橡胶合成的。这样的床铺稍有弹性,不用褥垫,而且还隔缘防火。李越就是把这些弹力线拆了,做成了弩弦。短弩的弦一根弹力线就够了,这弹力线的弹力反射量和速度是自然的牛筋之类无法比的。李越按照赵宇的设计,用杠杆原理,借一个扳手拉开弩弦,省了大力。同时由于弩弦能迅速地反弹,射出的小小弩箭又快又狠。而更重要的一个革新就是一个安在弩把后的竹筒,射完一箭后,把弩弓头朝下垂地,后面竹筒里的弩箭就会滑出,落入弩箭槽中,抬起弩来,一扳拉手就能把弩箭拉到位,扣下扳机就能射出。如果竹筒里有竹签,从射出一箭到准备好下一箭,整个过程不过十秒,完全克服了弩不及弓箭方便迅速的弱点。而竹筒可以替换,简直像现在世界人们用的手枪弹匣。
装好了短弩,把四个竹筒都塞满了竹签做成的弩箭,连背带都系牢了,李越自觉放心了许多。他怕误伤到自己人,不敢上竹筒,只把两支空弩背到了身后,四个竹筒包了系在腰上。
看他准备好,赵宇就开始领头前行,引着大家一步步地接近那片火光。到了最后,他们可以遥遥看见在火光的衬托下,连绵不断的营帐。虽是深夜,还是有巡逻的队队战马和兵士,人声此起彼伏。小知道头一次这么近地接近蒙元军队,吓得浑身发抖。李越的心都开始砰砰直跳,这要是被发觉了,他们两条腿怎么跑得过四条腿?两支弩能杀几个人?还没有带宇航头盔,不正是等着给那些蒙古兵砍头吗?
到了一处沟渠,赵宇终于走下去,在沟底停下,躬身伏在了沟沿上,看着那漫长到黑夜尽处的营寨火光,低声说:“姜才就被围在那边。”
、第 17 章
姜才,据《宋史》 (还是元朝修订过的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忠义六记载,他个子不高,相貌彪悍。少年的时候被绑架到了河朔,就是黄河以北,现在山西河北和山东的部分地区。他长大了就逃回了南宋(对故土的不舍之情),当了兵,属到淮南兵中一员,很快就以善战闻名,但是由于叛逃来的人不可以当大官(人家是回乡好不好?),就当了通州副都统。当时淮地多健将,但是没有比姜才更骁雄的。姜才知兵法,善骑射,安抚士卒有恩,打仗时,军队纪律性很强。
丁家洲之战(其实没有战,贾似道什么的掉头就跑,结果宋军十三万被杀得快没了)后,姜才杀了出来,多次被围,多次突围,还多次主动进攻,退入了李庭芝管辖的扬州。元军追着打过来,在扬州附近的瓜洲就是元军打击和日后围困姜才的一个据点。
他们现在就在瓜洲外面,过了瓜洲,北面就是扬州城。
李越想着后面:伯颜和张弘范现在回了北方,因为忽必烈觉得天气热了,这时候打仗蒙古兵大概受不了。可伯颜和张弘范都说要乘热打铁,现在宋军几战几败,正是势如破竹地扫灭南宋的时候(张弘范的话)。结果伯颜带着张弘范引着蒙古精兵就来了。姜才这边,李庭芝抗元到底,元军怎么也打不下扬州,就筑了个长堤围住扬州附近,打算把扬州困死。张弘范领着十三骑挑逗姜才,姜才开始不理他,后来不耐烦,追了出来。结果张弘范使拖刀计,斩杀了追着他的宋将,宋兵一发憷,埋伏的元军大出,砍了上万宋兵的头。接着张弘范去焦山与南宋三杰之一张世杰决战,宋军又大败,张弘范被忽必烈授予“拔都”的称号,他很自得。
次年的二月,南宋王朝就会投降了。投降了的宋恭帝(瀛国公)被元军压着到了瓜洲附近。保卫扬州的李庭和姜才抱头大哭,宣誓要将士夺回失地,解救宋恭帝(这么个投降的皇帝还要他干什么?),将士都感动得流泪。他们两个把自己的金钱财产分给了士兵,接着派四万人夜捣瓜洲的元军去救宋恭帝,战了三个时辰,结果元军拥着瀛国公逃跑。姜才追战至浦子市,元将阿术率军赶到,把姜才团团围住,阿术派人招降他,姜才说:“吾宁死,岂作降将军邪!”遂杀出重围,返回扬州。到了四月,被围中的姜才派兵攻湾头栅,没下来。五月,又攻,战马陷在泥里了,就舍骑兵步战,一直打了一夜,到了早上,姜才领着全军回扬州,没冲出去,可也把自己的战士带回来了。
扬州被围久了,食物吃光,人们几日未沾一粒米,只得竞相去食人肉。姜才就带兵杀出,多次去真州、高邮运米,一路拼杀无数,负伤累累,三军见了,无不动容,大振士气。六月,他还护送军饷到马家渡,元朝的万户史弼带兵抢夺,姜才与他战到夜间,差点儿杀了史弼,阿术驰兵来援,史弼才跑掉了。
后来,扬州解围无望,李庭芝召姜才商量,屏退左右,与姜才说了很久,只听姜才厉声说:“相公不过忍片时痛耳。”左右听见了汗都下来了。姜才从此以兵护李庭芝住所,相约一起死。七月,小皇帝在福州,遥远地任命姜才任龙神四厢都指挥使、保康军承宣使,李庭芝为右丞相,接到任命,姜才与李庭芝就离开了扬州想去福建“上任”。他们刚走,接手扬州的朱焕就投降了。姜才和李庭芝无路可退,就往东到了泰州,想乘船入海。阿术派兵追击到了,围了泰州,派使者招他投降,姜才不听。阿术就驱使扬州兵士的妻子儿女至城下,当众怎么怎么样。当时姜才患疽病不能战,于是诸将开门投降。都统曹安国入姜才卧室内,抓住躺在床上的姜才献给了元朝。
阿术爱姜才忠勇,想让他投降而用他,姜才说话很难听;阿术责怪李庭芝不降,姜才说:“不降者才也。”就是“不投降的是我呀!”又愤愤不已。阿术用高官厚禄诱惑他,他说:“姜某生来只为宋臣,宁为玉折兰摧,不为瓦砾长存,绝不对元称臣!” 阿术怒,将他剐于扬州(因为姜才说“不过忍片时痛”元军就让他死于剐刑,而不是“片时痛”。)。姜才临刑时,那个打败仗的夏贵就在姜才身边,姜才切齿说:“若见我宁不愧死邪?”(你见到我怎么不羞愧死呢?夏贵当然不会羞愧死,不然他也不会投降了。)
李越觉得姜才是中华民族真正的英雄男子汉。他的勇敢不是在胜利中的乘胜追击,不是攻城掠地的残忍,不是以强凌弱时的彪悍,而是在毫无胜利的前景下,依然没有放弃战斗,一次次地不懈地拼杀,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无畏源于内心中的无法摧毁的坚强,他的胆量来自永不认输的倔强个性。这个人和许多南宋灭亡时死去的军民才是中华民族最应骄傲的英雄,而不是那些以侵犯为荣对人类犯下种族灭绝之罪的人。
李越想到这里,望着火光喃喃道:“那真是个英雄啊。”
赵宇在旁边慢慢地说:“去见这么个英雄人物,我们空着手,有些于理不恭吧……”
李越想了想:“那你把陆老爷给的那个绢包给他吧。”
赵宇扭头看李越,脸上充满失望:“我真想拿什么东西打开你这个木头脑袋。”
李越想起了那两副弩,但不等他说什么,赵宇转头用小学老师的口气问小知道:“他现在需要什么呀?小知道,你说说。”
小知道颤抖着看着远方的蒙古骑兵,结结巴巴地说:“马……马什么的,你知道……那些马在叫……”
赵宇点头道:“嗯,马匹,这样对姜才好,对蒙军不好,算是一举两得。小知道,你真聪明。”
李越气:“谁不知道马有用?宋兵缺马!蒙古兵一人有三四匹马,那是蒙古马!跑得快,耐力强。还都是母马,所以蒙古兵能喝马奶……”
赵宇又嗯了一声,说道:“这位李同学竟然也聪明了,虽然慢了一步,不过没关系,学无止境。那么请问,你有办法去偷马吗?”
李越断然:“没有!你有本事你去!”怎么总让他去偷东西?
赵宇摇头:“我不好去吧。”一副领导口吻。
慧成自告奋勇:“我可去……牵……那么一两匹……阿弥陀佛。”这简直在挑战他的道德底线。
李越忙鼓励:“那太好了,我们也算是不空手了。”
赵宇还是摇头:“还不行吧,太寒酸,让我没面子。”
李越恳求:“大哥,咱不讲这些虚的行吗?差不多就可以了!咱也不富裕呀。”一匹马也没有还充什么面子!
慧成为难道:“那……我再多牵……牵几匹……阿弥陀佛。”今生肯定别成佛了。
小知道说:“两匹真的就够了,你知道,赵官人,多了也弄不到呀,你知道,我们才四个人,怎……怎么打得过那些蒙古兵呀。”
赵宇微叹说:“的确打不过,看来只能让那些马主动来找我们了。”
几个人都看着他,像看着一个疯子。只有李越知道赵宇的底细,试探着问:“您说,怎么让他们来找我们呢?”
赵宇一副“你是傻瓜”的神情:“李越,是你说的,那些都是马。”李越看了看远处,点头,“是,都是马,不是猫犬。”
赵宇总结道,“那就肯定不是人了。”
李越快疯了:“肯定不是人,您放心吧!”
赵宇又问:“还多是母马?”
李越抓住赵宇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