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编队防御战术,因此在整个战争期间,只有П。马克舍耶夫驾驶的一架“伊里亚·穆罗梅茨”被德歼击机击落。
从1914年到1918年,俄国共制造了73架“伊里亚·穆罗梅茨”,其中有一部分双发动机。还有一部分飞机安装了浮筒,成为水上重型轰炸机。
从国内战争结束到1924年期间,苏联将部分“伊里亚·穆罗梅茨”改装成运输机,曾飞过莫斯科至哈尔科夫航线。“伊里亚·穆罗梅茨”号飞机的研制成功,对世界航空事业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
外篇 日本毒气战
毒气武器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现的新兵器,它的问世,引起了日本军方的关注。1918年5月,日本在陆军省兵器局下设立“临时毒瓦斯委员(会)”,开始了初期的研究工作。1919年4月,日本陆军在新成立的技术本部之下设立陆军科学研究所(简称“科研”),为开发新兵器而进行基础性的研究,该所第二课化学武器班即专门从事毒气的研究。虽然“科研”从一开始就将重点放在毒气的研究上,但当时的化学武器班境遇并不如意,只不过是几个人凑合在一起的松散部门而已,甚至预算也不容易得到。
陆军中佐久村种树(日本学界称为“毒气之父”)赴欧洲观察毒气战实况后,于1924年在回国报告中向日本军部首脑进言称:将来在战争中取胜的要诀之一,在于奇袭性的科学战。若此种对抗手段迟一天,即可能损失数万乃到数十万同胞。所以,制造毒气是当前紧要的课题。”这个建议受到了日本军部的高度重视。
1925年4月,化学武器班从“科研”第二课内脱离出来,单独设立,并且迅速升格为“科研”第三部,下设调查班、运用班、整备班、防护班、卫生班,研究人员多达五十多人。在“科研”第三部之后,“科研”第二部及海军方面的技术研究所相继投入毒气的研制工作。日本毒气武器的研制工作从此全面展开。
日本为加强毒气研究工作,一方面充实研究设备,另一方面不断推出旨在提高研究人员积极性的政策和措施。天皇裕仁即曾在敕令中宣布:“欧洲大战以来,随着新武器的发展,化学武器(毒瓦斯)的研究在军事上日益成为最紧迫的任务……现决定对从事有关化学武器方面研究的陆海军人、军工(含非军工之职工)发给规定的化学武器津贴”。
由于军政当局的重视,日本毒气武器的研制工作进展很快。1931年至1937年间,日本陆军陆续研制出芥子气、路易氏气、光气、苯基氰化砒素、溴化苯基、氯化乙酮等多种性能的毒气,并完成了一大批毒气武器的制式化,如各种毒气筒、炮用毒气弹、毒气炸弹及装甲车毒剂撒布器、飞机毒剂撒布器等。迄至1936年前后,日本的毒气武器已接近世界一流水平。
1929年4月,日本陆军于广岛县忠海町大久野岛建成毒气工厂,开始了毒气的工业化生产。这间工厂的规模一再扩大,最初员工仅约80名,1937年战争爆发后,员工人数激增至2045人。大久野毒气厂制造的毒气,由稍后建成的曾根兵器制造所装填,完成毒气武器的制造过程。
1933年8月,日本陆军在千叶县习志野町建立了专门的毒气战学校——陆军习志野学校,开始对尉级军官及军士进行毒气战训练。习志野学校总计培训了大约一万名军官和军士,其中绝大多数被派往中国战场,成为对华毒气战的骨干。
日本最早的毒气战部队,是陆军习志野学校的练习队(下辖追击炮中队、车辆瓦斯中队、驮马瓦斯中队各一),但它们只是一种临时的、教导队性质的部队。1936年1月,“科研”第二部提出了成立野战瓦斯中队等正规的毒气战部队的计划。开战前后,日本正规的毒气战部队相继成立,并被派往中国,进行作战。
遗毒3240吨能将全球人毒死——
二战期间,日本违反国际条约,秘密制造用于作战的毒气,大量装有毒气的炮弹被运往中国。半个多世纪后,侵华日军遗弃的化学武器仍威胁着中国居民的安全。
从本州岛乘车西行,过神户,穿冈山,就到了广岛县地界。再从三原市转乘前往濑户内海的列车,终点就是忠海港。站在港口远望海面,可见一个独立的小岛笼罩在海雾中,当地人说,那就是大久野岛。看到这个绿树掩映、海水环绕的小岛,很难想像它曾有一个可怕的别名———‘毒气岛‘。
为了这次探访,我们事先与熟悉大久野岛的专家山内正之先生联系,请他为我们做些讲解。正巧,当我们赶到忠海港时,山内先生正忙着接待一批中学生前往参观。带队的教师说,参观‘毒气岛‘,能使学生们了解历史和社会,是社会学科教育的一部分。为了不影响学生们,我们也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
重温‘毒气岛‘罪恶史
山内先生原是广岛县竹原市的教师,退休后专门研究‘毒气岛‘的历史,他的名片上写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从大久野岛学习战争加害的历史‘。在通向大久野岛的渡船上,山内介绍说,日本在二战期间秘密实施毒气战,全国有两处生产毒气的基地,一是旧海军管理的习志野(神奈川县相模原地区),再就是由旧陆军管辖的大久野岛。大久野岛制造的毒气占总量的90%。这里生产的毒气一般运到九州‘曾根‘等军工厂,装弹后作为化学武器,主要运往中国战场使用。
大久野岛距离战前曾是军港的吴港不远,周长约4公里,从航拍的照片看,如一片漂在海中的枯叶。它原是一处荒岛,从19世纪末起成为日本的军事要地。出于对外侵略扩张的需要,1927年日本军部开始在大久野岛修建毒气厂,两年后投产。从毒气投产之日起到1945年日本投降,这里被严加保密。当时忠海的百姓饱受经济衰退之苦,不少人为了生活,进了工资待遇较高的‘神秘之地‘。进厂干活的人要填写决不外泄机密的‘誓约书‘,车间里常有宪兵监视,汽车经过都要拉上窗帘,大久野岛从此在地图上‘消失‘。
岛上有一处毒气资料馆,由毒气受害者与和平反战团体共同出资修建。这里陈列着各种毒气容器、生产机器、防化装备和历史资料,每年接待参观者4万多人次。身为资料馆负责人的山内介绍说,军部选定这里作为毒气制造基地的原因是:一、它是濑户内海中不起眼的小岛,容易躲避空中侦察和袭击;二、它离‘军都‘广岛水陆约3小时的路程,便于指挥;三、它距中国战场近,紧急时可以直接快速补充毒气到侵略战场。
毒气资料馆里陈列的文件资料清楚地记载着日军发动毒气战的事实。其一是《中国使用武器战例教科书》,这是日本军校使用的教材,里面记载着防毒、放毒和辨认毒性的方法,同时列举了日军在中国河北、山西等地发动的几场毒气战。还有一份美国公开的1939年日军总参谋长的指令,命令日军在山西等地使用装入迫击炮的‘赤筒、赤弹‘(刺激性毒气),要求做到‘严格秘匿,不留痕迹‘。据统计,二战期间日本一共发动过2000多次毒气战,直接造成10万多人死亡。
‘毒气岛‘见证过去
在山内先生的带领下,我们和学生们一起参观了‘毒气岛‘遗迹。岛的南侧有一处发电厂遗址,当时给岛上各毒气车间供电。这个当年离毒气生产点最远的地方野草丛生,庞大建筑仿佛一个废弃的剧院,使人联想到731细菌战部队在哈尔滨的遗址。日本环境厅在它门口立了一个牌子:危险勿入。我们注意到岛上有不少野兔,见了人还要吃的。山内说,大久野岛上有150多只野兔,是当时从毒气实验室逃出来的兔子的后代。兔子的皮肤与人相似,毒液直接抹在兔子身上就可以观察到皮肤溃烂的速度。山内向学生们讲述了日军731部队在中国用活人做试验的事实,学生们先是惊诧,然后默不做声。
据说全岛有70来个防空洞,现在已用石头和水泥封死。山内根据当年工人的证言判断,岛上可能有17个防空洞还放着毒气罐。据调查,二战结束后大久野岛及周边地区遗留约3240吨毒气和大量毒气弹,这个量能把全世界的人都毒死。大久野岛被美军接收后,美军用将近一年的时间对当时剩下的毒气做了处置,有的投弃入海,有的进行燃烧,有的就地掩埋。据记载,当时投入海洋的毒液就有1845吨,烧掉和就地掩埋的毒气弹达65万多件。从1945年到1963年,大久野岛一直被美军和日本政府封锁。在朝鲜战争期间,这里还曾是美军的临时弹药库。20世纪60年代后,大久野岛被开发成一处休闲旅游地,岛上修建了一个靠山的疗养旅馆。美国直到1984年才公布‘毒气岛‘相关材料,如日本在中国战场进行化学战的情况、日本投降后美澳军队在该岛处理毒气和拆除机械的经过,以及在该地从事生产并受害的日本士兵和工人的调查报告等。
岛上最多的遗迹是各种存放毒气的仓库和山洞。许多仓库隐藏在树叶和枯藤之间,现在只剩下固定毒气罐的石头底座。有一个小型仓库保存较好,每个房间都可存放20吨毒气。岛的北部有一处最大的毒气储存库,顶棚已经不见了,剩下6个高6米左右、直径将近5米的柱状建筑,均为水泥修筑。环境厅在遗址前立的牌子上说:‘从1929年到战争结束,旧陆军在该岛上秘密制造过毒气,主要制品是芥子气和路易氏毒气,皆为糜烂性毒气,使皮肤溃烂,年产量达1200吨。‘山内说,理论上讲10吨芥子气就可以杀死全东京的人,而这里的每个建筑都可以储藏一个容量为100吨的巨大毒气罐。望着这个满是爬山虎的被烧黑的毒气仓库,不禁令人毛骨悚然。山内还带领我们进入丛林深处,有些地方居然还散落着当年用来制作毒气的机器碎片,60年过去了,从碎片的形状上依然可以辨认出这是搅拌机上的零件。
岛上和近海地区依然有毒
在大久野岛北部的一个工地上,带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