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大军连番大战下,将士疲累,再加上粮草辎重不济,无法继续追击贼寇。而且,贼寇余部皆为惯匪,不可小觑。”
“正因为剿匪之军面临着诸多困难,总督大人若能顺利招降贼寇,更显大人功劳之伟奇。唯一可虑之处是,大人骤然招降,贼寇必不信任,很可能会白费口舌。所以,对张献忠和罗汝才,必须表达出十二分的诚意。”
“这点,在下倒有个意见,张献忠、罗汝才并未至绝境,必不愿解散其众,大人不如做好答应他们这个条件的准备,并善择一城,妥善安置贼寇。”
“至于贼寇会不会诈降,这点完全不用担心,荆州军目前虽无力大战,但监视贼寇、不让其复叛,这点倒能胜任。”
杨一仁此言,直接击碎了熊文灿先借奇功上位,而后食言的美梦。熊文灿已经无力愤怒了,只是在心里骂了一句:算你狠,捏住了老子的蛋蛋,只要老子还想在大明混,不听你的都不行!
熊文灿在官场混了半辈子,岂能看不出林纯鸿的目的:无非就是想把张献忠、罗汝才限制住,一旦他熊文灿在朝中食言,只需要略加挑拨,放松监视,张献忠、罗汝才必反无疑。那个时候,他熊文灿还能安其位吗?不掉脑袋就是祖坟上冒青烟了。
是安于平庸,还是入位朝堂,在面临命运转折的关键时刻,熊文灿反倒彻底冷静下来,借口时辰已晚,明日接着再谈,将杨一仁秘密安置在府中。自己却挑灯夜思,不停地推演着各种可能性,寻思应对之策。
做林纯鸿的傀儡,不仅会被天下人臭骂,在朝堂之中也会成为孤家寡人,而且还会被皇上嫌恶。虽然皇上投鼠忌器,不会将他从朝廷中赶走,更不会拿他的人头出气,但十有八九会使点小绊子、或者公开羞辱他。
不过,眼见得林纯鸿的实力越来越强,而且在可以预料的未来,实力只会越来越强。现在,荆州集团就能与朝廷分庭抗礼,往后会发展成什么样,谁又说得清?而且,现在杨嗣昌颇得皇上信任,杨嗣昌这人眼光长远、务实实干,应该会留下转圜的余地,不会过分逼迫林纯鸿,基于这点,杨嗣昌也会给他留几分薄面,不会过分欺压他。
想来想去,熊文灿慢慢倾向于听从林纯鸿的意见,出面招降张献忠和罗汝才。只是,他一想到林纯鸿会把张献忠和罗汝才当成掌握他的筹码,他就浑身毛骨悚然,坐卧不安。
一定得想办法将林纯鸿的筹码拿掉,至少应该尽力减轻筹码的分量!
熊文灿一直折腾了一宿,直熬得双眼通红,好歹想到了办法,只觉得这一夜的辛苦没有白费。他心情大好,旋即大叫道:“来人,老爷要洗漱……”
第427章 各怀心思
洗漱之后,熊文灿显得分外精神,就连通红的双眼,也不知道采用了何种秘笈处理,丝毫看不出一夜未眠的頽态。
熊文灿似乎一刻也不想等待,匆匆吃过早饭后,就令人将杨一仁唤来,竖起指头,一一提出了他的条件。
“招降纳叛之事,事关朝廷气运,本督位卑言情,恐怕难以独自定策。此事还需上书内阁和皇上,由中枢来决定。”
杨一仁心里冷笑不止:想要内阁和皇上来共同分担责任,减轻荆州手中筹码的分量?没门!难道忘记杨阁老的父亲杨鹤当年是因何获罪了?
不过,杨一仁脸上荡漾着阳光笑容,点头道:“这是当然之理,哪有臣子代皇上定大略之理?”
熊文灿见杨一仁欣然答应,不由得信心大增,喜道:“本督一向认为,招降贼寇、妥善安置贼寇,利国利民,善莫大焉。为了让皇上欣然认同招降之策,首先得让皇上看到此策成功的希望。所以,本督希望河南官兵能尽快追剿张献忠和罗汝才,让其陷入不得不降的境地。”
熊文灿这条件并不过分,紧紧要求荆州军加快打击贼寇的节奏而已。毕竟,贼寇现在拥众九万余人,要直愣愣地招降他们,贼寇十有八九不会答应。
杨一仁当然没有反对的理由,满口答应。
熊文灿大喜,恭维了一句:“杨先生爽快!”然后,提出了他的终极条件:“至于安置之地一事,还得慎重。本督认为,贼寇投降后,恐怕需要安置数万之众,安置之地非得富裕、便于监视才对。本督想来想去,觉得淅川县最为合适。”
杨一仁一听,脸都绿了,心里大骂熊文灿不止。这熊文灿还真是一个老狐狸,想尽一切办法想把荆州手中的筹码毁掉。
淅川县乃南阳府属县,位于南阳城之西,是林纯鸿的势力范围。熊文灿此招,无异于将淅川县从林纯鸿手中夺走,杨一仁怎么可能接受?
更何况,淅川周围,尽是荆州集团辖地,张献忠、罗汝才不反则已,一反,势必将南阳搅得鸡犬不宁,荆州方面怎么可能任由张献忠、罗汝才复反?
奸!真他妈的奸!
杨一仁对熊文灿佩服万分,暗思道:娘的,能混到三品高位的,果然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熊文灿这个条件,几乎彻底否定了紧握筹码的算计,肯定是抱着漫天喊价落地还钱的主意。
杨一仁心里有了计较,笑道:“淅川之耕地,尽皆有所属,急切之间,哪里能妥善安置数万之众?近闻,洛宁县生民多有逃亡,不如选择洛宁安置贼寇。”
洛宁靠近洛阳,四周无险可守,一旦举兵,旦夕之间就能看见洛阳的城墙,熊文灿当然不能答应。他紧拧着眉头,道:“若论人烟之稀少,以商南为甚,不如选择商南县吧?杨先生意下如何?”
……
熊文灿与杨一仁激烈交锋,互相一步步退让,最终选择了卢氏县。当然,双方都有各自的打算,熊文灿认为,卢氏县四周尽是崇山峻岭,只需派一旅之师扼守山口,张献忠与罗汝才就翻不起多大的风浪,他不至于每天为头上的脑袋坐卧不安。对杨一仁而言,只要张献忠、罗汝才造反,熊文灿就吃不了兜着走,虽然手中的筹码分量有所减轻,但并非不能接受。
既然彼此都对卢氏满意,达成一致就成了必然之事。双方在敲定了诸多细节之处后,杨一仁秘密离开了禹州,望武昌而去。
待杨一仁离开之后,熊文灿立即拜访李绍翼,向李绍翼通报了试图招降张献忠、罗汝才一事。显然,熊文灿不仅仅局限于在安置地一事上做文章,分一份功劳给李绍翼、与李绍翼共同承担招降张献忠、罗汝才的风险,也是他的算计之一。
熊文灿大言不惭,铿锵道:“……荆州军久战兵疲、粮草不济,对围剿张献忠、罗汝才力有不逮。欲彻底解决河南之贼寇,现在应该改变方略,以招抚纳降为上。如果能顺利招降张献忠和罗汝才,不仅能解决朝廷的心腹之患,对本督和李大人而言,也是奇功一件……”
李绍翼初闻之下,惊愕万分,瞪大双眼,一直盯着熊文灿,直把熊文灿盯得不好意思,方才叹了口气,道:“是招降,还是围剿,岂是大人与本官说了算?如果本官没猜错的话,应该是林纯鸿的主意吧?林纯鸿在河南坐拥精兵,不思除贼务尽,却打算拿着贼寇做筹码,挟持朝廷,着实可恶!”
李绍翼身为杨嗣昌心腹,知悉的秘辛比熊文灿多,对大势显然看得比熊文灿深远。熊文灿还未意识到林纯鸿除了推出代理人外,还有向朝廷谋求更多好处的用意,而李绍翼倒是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蹊跷。
熊文灿老脸涨得通红,强辩道:“无论谁提出的主意,本督只看到了招降贼寇对朝廷的好处,其余诸事,本督一概不理。”
李绍翼的脑子急速运转,寻思着如何从这事中,既不让林纯鸿牵着鼻子走,又让杨嗣昌和他得到好处。最终,李绍翼决定,不如一边让熊文灿先操纵此事,一边上报朝廷,让杨嗣昌从大局着眼,来决定此事该如何应对。
李绍翼拱手道:“六省之军务,大人一力主之,该采用何策,自然由大人上奏朝廷,然后行之。不过,本官认为,招降贼寇利国利民,大人大可以未雨绸缪,若朝廷同意,大人自然可以尽力促成此事,建不世之功业。即便朝廷最终不同意,大人大不了接着派兵攻打贼寇即是,损失不了什么。”
李绍翼的意思非常明白,就是绝不参合此事,但也不反对熊文灿招降贼寇。熊文灿微觉失望,与李绍翼闲聊数刻之后,便告辞而去。
当天晚上,从禹州城一前一后飞出了两骑,一骑携带着熊文灿的奏章,一骑携带着李绍翼写给杨嗣昌的密信。
第428章 筹码的心思
杨一仁返回武昌两天之后,林纯义接到了林纯鸿的军令,令中原行营加强对贼寇的打击力度,将贼寇往洛南一线驱赶。
林纯义立即令骠骑军与龙武军出击。
铁蹄隆隆,弓弩横飞,骠骑军、龙武军上万名将士,多达三万多匹战马,终于寻到了纵横驰骋的大好机会,一直紧咬在张献忠和罗汝才的身后,片刻不曾落下。
张献忠和罗汝才苦不堪言,短短数日之内,部众几乎散失三万余人,实力急剧削弱。
更何况,盛坤山与吴天柱还在卖力表演,每日轮番上阵,不是嚣张至极地冲阵,就是跟随其后,肆无忌惮地放箭,让贼寇大军惊恐、疲累万分。
张献忠怀疑,再这样持续下去,不出十天,几万大军将一溃而散,永远地消失在崇山峻岭之中。
“义父,形势危急,非常时期,当行非常之策,此时若再不壮士断腕,几万大军将毁于一旦。”
刘文秀心急如焚,找到了张献忠,撕心裂肺地狂叫道。这段时间,刘文秀悉心调教麾下的八千名将士,与白杆兵、荆州军大战数次,虽然兵力只剩下五千余人,但战斗力成倍提升。
这一切,张献忠看在眼里,有眼前一亮的感觉,颇有推广刘文秀练兵之法的想法。
不过,这个设想遭到以孙可望为首的众多将领的抵制。孙可望他们倒不是看不到精兵的好处,只是这年头地位由手头的兵力决定,他们舍不得将手头的大部兵力遣散。
张献忠对此也无可奈何,只好寄希望于让战争将一些老弱病残自然淘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